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台退役中将:军事互信机制议题走向

http://www.CRNTT.com   2011-01-25 00:18:50  


 
  二、缓和台湾内部战略环境的压力

  当前马政府最大的困境,在面对绿营毫无节制的不断的杯葛。诸如杯葛两岸ECFA的签定;提出“否定经济挂帅/质疑出口导向”之说;并创新理论谓“中华民国是一个流亡政府”,发表《流亡政府论》;推动其命题和立场不符,逻辑自相矛盾的ECFA公投案。这些政治现实,足以解释,马政府对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的推动,必须依照既定的“先易后难”、“先急后缓”、“先经后政”的原则,逐步推动。

  虽然如此,但两岸推动军事交流,并未因此而却步。2010年以来,两岸退役将领互访频繁,继之于5月10日在台北举行了一场由全球黄埔同学暨后代主办的“中山.黄埔.两岸情论坛”。这些活动皆有助于两岸和平发展,亦为建立军事互信机制而暖身。显示出推动两岸建立军事互信,从退役将领做起,已进入实质性阶段。

  两岸以“黄埔”为军事交流的切入点,是极具战略义意的作为。不但道出“黄埔一家亲”、“黄埔精神-亲爱精诚”的内涵,亦凸显出近代中国军队,无论是国民革命军或人民解放军,同出一校的历史渊源。两岸黄埔的汇流,得使“国共内战的历史情结”画上句点,亦使“黄埔人打黄埔人”的历史悲剧为之落幕。代之而起的是,“我们有责任共同终结两岸敌对的历史,抚平历史的创伤,增强休戚与共的民族认同,共同完成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历史使命。”

  三、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的重新定位

  在台湾对所谓“军事互信机制”的概念,通常指的是“信心建立措施”(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CBMs),此一机制的发展,源自于欧洲安全合作会议(Council for Security and Cooperation in Europe, CSCE),于1975年所签署的“赫尔辛基最终议定书”(Helsinki Final Act)。由于冷战的结束,欧洲信心建立措施,发挥了极大的功效。在第三次台海危机后,由美国主导,运用“二轨”鼓励两岸对话时,即建议运用此机制,故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的建立,多少基于此机制的经验与模式。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