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从“国进民退”到“央进地退”

http://www.CRNTT.com   2011-09-13 08:28:34  


 
  边界之争

  文章分析,国有企业有边界吗?边界到底在哪里?

  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调整始于1999年,当时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了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

  哪些领域进,哪些领域退?《决定》给出了具体的答案:要加强三种行业和两类产业:国家安全行业;自然垄断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支柱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产业。

  同时,《决定》还指出:“在其他行业和领域,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当时,业界将此普遍理解为国家所要控制的只是三种行业和两类产业,此外都要放开,国有企业要从竞争性行业退出。

  国有企业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的高峰随即出现,各地政府都抢在国资委的前面处置国有资产。一时间,外资、民营并购、管理层收购此起彼伏,收购国企成为民营企业家最热衷的话题。

  转折来自于2004年8月,郎咸平在复旦大学以《格林柯尔: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为题发表演讲,“郎顾之争”开始打响,随着对国有资产流失等话题的争论,中国高层对国企改革的思路开始发生变化。

  2005年,国资委官员也开始在不同场合否定“国有经济应当从一切竞争性领域全部退出”的观点,认为这种观点是对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的片面理解。

  2006年底,国务院最终确定七大涉及国家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的领域,同时提出竞争领域将国有企业推向市场。

  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业界普遍认为一旦进入市场竞争,国有企业必将逐步退出市场。甚至,业界迅速勾勒出了100多家央企未来的进退路线图。

  但事实的发展显然超出了业界预期。因为政策对央企的扶持,和央企自身实力的不断壮大,2007年开始,国进民退、新国有化的声音不绝于耳。

  质变发生在了2008年四季度开始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为了应对经济危机的冲击,中国政府迅速出台以4万亿刺激计划为主的一揽子GDP“保八”计划。而政策对“共和国长子”的倾斜也显而易见,这一刺激计划中近九成的项目都被国有大中型企业拿下,央企更是成为大规模投资的最大受益者。

  与此同时,国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也在这一阶段再次得以巩固甚至被放大。一方面是缘于国有企业作为政府借以实现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快速有效地将中国经济从世界经济衰退大潮中托起;另一方面,中央企业凭借在汶川地震、南方冰冻灾害等自然灾害面前的承担社会责任的优秀表现,也开始荣膺“共和国长子”的称号。

  不过,祝波善提醒说,部分“长子”们的垄断行为,以及客观上的不公平竞争,让人们逐渐感受到,“长子”有“独子化”的内在诉求,这一点需要警醒。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