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陈志武:国企需要一场哲学反思

http://www.CRNTT.com   2011-03-06 09:27:31  


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
  中评社北京3月6日讯/去年11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2011年起,将1631户国企纳入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范围,对其收取红利。国企分红,天经地义。但分多少?怎么分?国企的强大,对中国贫富格局乃至整个经济运行的利弊何在?国企在国民经济中,究竟如何定位?这些问题,都需要一场更深刻的哲学反思。以下是耶鲁大学陈志武教授的相关分析。

  什么定义国家经济安全?就业?员工的收入和生活保障,还是产品?

  奶粉和其他食品行业出了那么多安全事故,有多少是外资企业做的?

  国企给一些特权者提供了高收入的机会,很难说真正实现了经济安全。

经济增长需要更大自由度

  南方周末:最近你出了本书叫《没有中国模式这回事》。如果没有“中国模式”,中国的经济增长,跟其他经济体的增长,异同何在?

  陈志武:中国改革开放的经历说明,人的自由恢复越多,政府管制放松得越多,私人空间包括私人财产空间扩大得越多,经济活力就提升越多。中国的经历并没有反证自由促发展的一般性结论,正好相反,是证明了中国人、中国社会也不例外。什么更有利于经济增长?人的自由、私有产权,加市场经济和法治。—— 这是人类的模式,不是中国特有的模式。

  驱使人们早起晚归、勤奋耕耘的根本动力是一样的,就是要生活得更好、有更多的自由。不论哪个社会,对经济权利和财产权利的行政管控,就是限制个人的自由,必然抑制经济活力,给创新进步设置障碍,显然不利于经济增长。否则,当初何必改革?是各种私人自由的增加,而不是还存在的政府过度管控,带来了过去三十年的增长。

  1978年,不管在私人空间还是经济空间,到处都是政府的影子。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