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金融MOU签订 冲击与因应

http://www.CRNTT.com   2009-11-28 09:05:21  


MOU对两岸金融合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意义
  中评社台北11月28日讯/“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助理研究员彭思远的文章“金融MOU签订后的冲击与因应”今天在《中央网路报》登出,文章内容如下:
 
  中国大陆五大国有商银去年底总资产已达31.8兆人民币,中国大陆银行大、台湾银行小,陆银将压迫台湾银行业生存空间。 

    壹、前言 

   经过漫长的协商,金融业期昐多时的两岸金融监理合作瞭解备忘录(MOU)终于签署完成,为两岸金融协商跨出第一步,也是历史性的一大步,两岸金融交流正式迈向正常化。 

  且值得注意的是,金融MOU为两岸首次跳过“两会”之民间管道,由两岸金融监管机构之官方平台签署的条约,显示两岸对于较敏感的“官方称谓”,已产生一定共视;且在外界关注的名称是否“矮化”或“不对等”的问题,最后两岸采取较预期为宽且新的模式,“台湾方面”、“大陆方面”的名称,打破两岸过去惯用的“两会模式”,也巧妙在不违背世界贸易组织的精神下,为两岸独特的关系打造了一套游戏规则,对于接续而来的货币清算协议,或甚ECFA,均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貮、金融MOU签订后的冲击 

  不能否定金融MOU的签署好处,开启了金融业进入中国大陆广大市场的门,金融业前景及获利可期,同时亦纾解台商于大陆融资的不易问题,对于金融业及台商正面效益不言而喻。此外,陆资来台投资,陆银来台设立分行,均对于股、房市或甚就业市场都具支撑力道。 

  但两岸金融MOU签订后,固然利多金融业、台商、股市、房市及就业市场,但因两岸发展、经济规模及WTO的承诺不同,也产生以下的问题、后遗症。 

    一、企业征信资料“不对等”开放,削弱台湾银行业竞争力 

  台湾的联合征信中心机制,发展较久且健全。其资料包含台湾居民、公司或其关系企业的信用与金融所有往来纪录,并且随时更新;签订MOU后,大陆银行来台营业,就能取得台湾“金融联合征信中心”的会员资格,即能分享联征资料,协助对台商的征信资料的取得。由于联征资料属高度机密性的资料,且台商仍将是两岸银行业兵家必争之地。目前大陆银行对台商放款,不能针对其在台母公司进行征信,就像台湾银行业对大陆台商,目前也只能透过母公司担保,进行放款。将来大陆银行在台分行就可对大陆台商在台母公司进行征信,并直接在台承做台商客户,但台湾银行业对中国大陆企业、个人征信却难以落实。中国大陆银行可直接获得台商母公司的资料,并直接在台承作台商客户,同时亦有可能拉走现有客户,对于台湾银行来说与面临很大的竞争力。联征资料的“不对等”效果,政府需多思量相关配套措施。 

    二、“中国银行大、台湾银行小”,压迫台湾银行业生存空间 

  被视为全球银行最具权威的实力评估-英国‘银行家’杂志,每年均会对世界银行排名做一评比,在历经金融海啸肆虐后,以中国工商银行为首的中国三家最大银行的市值,在2008年前四名中占据3个席次;据统计,中国大陆五大国有商银去年底总资产已达31.8兆人民币,其中龙头工商银行总资产已正式突破10兆人民币。而截至八月底,台湾37家国银总资产为30.15兆台币,约当于五大中国国有商银的五分之一;台湾最大的台银,总资产数据为3.8兆台币,也仅约当工商银行的十三分之ㄧ,两岸金融资产规模差距极大。 

  而据《香港经济日报》报导,在签下CEPA后,至去年底,中国大陆六大银行,就控制香港两成金融业资产;未来两岸金融开放,台湾金融业生存空间必然受到冲击,虽“金管会”已飞速修改“外国银行分行及代表人办事处设立及管理办法”,将授信计算基础从“总行净值”改为“分行净值”,且提高外银来台设立分行的营运资金等等预防办法,然中国金融业规模名列世界前矛,政府恐将需加速金融改革计划,提高银行资产规模,才能于开放竞争下求得更多生存空间。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