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河南郏县:豫见东坡,归去来兮
http://www.CRNTT.com   2024-05-24 19:06:44


 
  又过了十年,苏辙病逝,其子孙将他葬在兄长苏轼的墓旁。生前聚少离多的两兄弟,死后终于长相为邻。

  到了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时任郏县县尹杨允前来拜谒,“谓两公之学实出其父老泉先生教也,虽嵋汝之茔相望数千里,而其精灵陟降左右,盖未始相远”,于是在苏轼、苏辙兄弟墓之间,为其父苏洵置衣冠冢,“三苏坟”遂成,并一直至今。

  如今,在三苏坟园内,数百棵柏树郁郁葱葱,参天蔽日,树干却一致向西南方倾斜,堪称奇观。“‘思乡柏’所指处,正是四川眉山的方向。”王静怡说。

  一代文豪的南渡北归

  在郏县三苏园景区三苏纪念馆展厅中,陈列着苏轼18个纪念地的土壤。眉山、开封、密州、杭州……一块块看去,神思也仿佛在跟着苏轼的脚步辗转。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曾这样总结自己的一生。但纵观苏轼的每一次重要人生转折,都与河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嘉佑元年(1056年),苏轼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与弟弟苏辙一起前往开封参加科举考试。次年,年仅20岁的苏轼一举高中,才华名震京师,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北宋时期,位于开封城市中轴线上的州桥可谓信息集散地,当年的举子都要到这里看自己是否金榜题名。”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王三营,每每来到开封州桥遗址考古发掘现场,都会忍不住动情畅想:“或许我们和苏轼,脚踏过同一块石板。”

  那年的春风里,年轻的苏轼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次高调亮相,又很快因母亲去世而返乡丁忧。

  再次北上,是1061年。这一年,在朝廷为选拔“非常之才”而不定期举行的制科考试中,苏轼成绩卓异,位列实际上是最高等的“三等”,自此正式走上仕途。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