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新时代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路径策略

http://www.CRNTT.com   2024-06-26 11:24:53  


相信香港会在加速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实现更大的发展
  中评社╱题:新时代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路径策略 作者:毛艶华(广州),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教授、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李子文(广州),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博士生;荣健欣(南京),南京大学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助理教授

  【摘要】长期以来,香港发挥着连接祖国内地同世界各地的重要桥梁和窗口作用。“一国两制”下香港继续保持高度自由开放、同国际规则顺畅衔接的优势。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支持香港建设好“八大中心”的新定位。但是,受内外部各种因素综合影响,中美关系持续恶化造成香港经济全面承压,俄乌冲突加剧了香港金融体系输入性风险,数字化时代香港“超级联系人”功能有所衰退,产业发展的本地化诉求与区域化分工存在矛盾,内部政治社会稳定的不确定性因素迟滞香港人心凝聚,政府与社会治理架构难以解决深层次矛盾,巩固提升香港竞争优势面临不可忽视的挑战。进入新发展阶段,在构建我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新格局中,香港应强化政治社会治理,加强与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功能平台形成错位产业合作,继续扮演好“超级联系人”的功能与角色,形成与内地其他开放平台的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在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实现自身更好地发展。

  支持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是新时代推进“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的重大课题。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在“一国两制”实践中,对新时代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理论内涵、必要性和功能定位的认识得到不断深化。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了香港“八大中心”新定位,一如既往推进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商贸中心、亚太地区国际法律及解决争议服务中心等四个传统中心持续发展,同时提升、建设和发展国际航空枢纽中心、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等四个新兴中心,全力支持香港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近年来,随着《香港国安法》实施,以及选举制度完善后“爱国者治港”原则得到落实,香港已实现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但是,受内外部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中美关系持续恶化造成香港经济全面承压,俄乌冲突加剧了香港金融体系输入性风险,数字化时代香港“超级联系人”功能有所衰退,产业发展的本地化诉求与区域化分工存在矛盾,内部政治社会稳定的不确定性因素迟滞香港人心凝聚,政府与社会治理架构难以解决深层次矛盾,新时代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面临不可忽视的挑战。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新时代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路径策略。

  一、以法治化手段强化香港政治社会治理,巩固良好社会稳定局面和营商环境预期

  香港回归25年来的实践表明,没有社会的稳定就不会有持续稳固的竞争力。以香港与新加坡比较为例,同作为亚洲最知名的两个新型工业化经济体,长期以来香港的竞争力和GDP总量都优于新加坡,这得益于香港作为自由港的一流营商环境和回归祖国后的良好社会秩序。但是,近十年来香港发生的“保育运动”、“反对德育及国民教育科行动”和“反修例风波”等各式各样的社会事件严重冲击了香港社会的稳定局面和营商环境预期,香港GDP落后于新加坡已超过1000亿美元。自《香港国安法》实施和完善香港选举制度后,香港已走出2019年社会动乱的阴霾,顺利完成立法会选举和特首选举,有望形成政通人和的局面,克服长期存在的政治纷争,遵循法治原则推进深层次政治社会改革。然而,当前香港专业人士和海外投资者对香港政治形势变化后法治前景存在疑虑,既得利益集团阻碍改革的障碍根深蒂固,政府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存在不足,等等。这些内部问题都可能影响香港尽快巩固良好营商环境预期,影响特区政府提升政治社会治理的能力,也会影响香港国际竞争力和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进程。为此,香港特区政府应多管齐下,以法治化手段强化政治社会治理。

  第一,用好立法权,尽快推进民生立法。2021年3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从国家层面对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立法会的产生办法作出系统性修改完善,有效形成了“爱国者治港”的局面,在“一国两制”实践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2021年底,香港特别行政区在完善选举制度后选举组成了第七届立法会;2022年7月1日,新当选特首李家超正式上任。实行新的选举制度后,香港特别行政区治理架构更加高效,幷在立法会形成稳定支持行政长官和特别行政区政府的力量,将有效减少政治争拗和对抗的干扰,强化行政主导,让特别行政区政府和社会各界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致力于破解香港长期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近年来,香港特区政府加强与第七届立法会的相互配合,凝聚社会共识,协调社会冲突,完成了取消强积金对冲、建设过渡性房屋等短期民生计划;推进“北部都会区”、“明日大屿”等长期基建项目;改组政府组成以推进科创、青年工作等。为巩固良好社会稳定局面,特区政府需要灵活把握尺度,一方面用好“爱国者治港”的良好局面形成共识;另一方面要贯彻好立法会“法团主义”功能,用好立法会协调社会各阶层各组别利益冲突、汇集社会各方意见、监督政府官员和项目执行的功能,切实提升民生项目的效率,改善民生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第二,构建基层服务网络,设立基层人才顺畅晋升渠道,完善基层治理能力。香港的地方及基层治理模式长期存在问题与不足,而随着近年香港政治生态变化和各类社会运动的发生,部分制度性的问题与治理挑战逐渐浮出水面,包括政府与地区服务衔接不足、公共服务与地区服务欠缺统一性、现行模式跟不上管治变化与需要等。对此,香港特首李家超先生已充分意识到提升香港基层治理能力的重要性,早在其选举政纲中李家超就提出,“加强政府与地区各基层组织和团体的联系,建立更多的合作渠道,提升地区施政效能,增强基层社会服务供给能力”以及“在十八区成立‘地区服务及关爱队伍’义工网络”。2023年5月2日,香港特区政府正式公布完善地区治理的建议方案。传统上,香港基层治理多依赖民间义工组织自治和区议会议员的基层耕耘。然而,在香港选举制度完善后,区议员选举特首和成为立法会议员的通道已堵死,而部分亲泛民的民间义工组织与特区政府关系不友好。为此,特区政府有必要协调建制派各党派,深入扎根基层,依托区议会、义工组织等基层服务组织汇聚和培养爱国爱港管治人才,顺畅基层服务人才加入政府委员会、相关咨询架构等的渠道,壮大基层建设力量。

  第三,在保障政府施政和社会稳定条件下,不必过度强化政治、舆论和网络管控。2019年香港社会动乱严重影响香港营商环境,破坏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进程。近几年,《香港国安法》实施和完善香港选举制度后,香港社会和政治恢复稳定。在社会层面,反中乱港分子受到有力打击,香港营商环境得以恢复;在政治层面,爱国爱港力量可确定长期主导香港施政,政策稳定性得以保障。在此背景下,外来投资者对香港内部政治社会局势的主要担忧,从社会动乱转向法治化营商环境的疑虑。为此,香港特区政府的强力部门在打击反中乱港分子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应多采取公开起诉-法院判决等法治化程序进行个案处置,避免随意使用自由裁量权较大的行政权力对特定群体和平台进行大面积封杀;避免强制合法合规运营的在港外资机构做政治表态;加强对之前误入歧途的本地青年的教育挽救,减小打击面。总之,以《香港国安法》为准绳,对“港独”势力的专政纳入法治化轨道,给所有在港市场主体营造稳定而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二、以大湾区四大平台总体方案出台为契机,强化大湾区功能平台产业合作

  香港要建设“八大中心”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特别需要强化“国际创科中心”这一新定位,积极提升自身在大湾区产业分工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相比于新加坡,香港经济严重依赖于服务业,而持续三年的新冠疫情暴露出香港本地生活性服务业过度依赖跨境人流的弱点,以及缺乏以数字形式嵌入大湾区产业集群和全球价值链的产业基础。前特首林郑月娥在任时提出改组政府架构,将创新及科技局改名为创新科技及工业局,以推动创科应用和智能生产的再工业化政策任务。同时北部都会区的新田科技城也规划引进更多先进制造业用途,让智能生产植根香港,建立更完整的创科生态圈。然而,香港背靠珠三角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集群,香港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建设、本地产业的规划,都绕不开与珠三角的产业合作,特别是与前海、河套、南沙、横琴四大合作平台的产业功能分工。

  第一,利用“泛园区”、跨境数字服务贸易模式实现香港与珠三角的产业集群合作。国际金融危机和新冠疫情爆发对香港经济的影响暴露了香港经济缺乏自生动力的不足。特区政府推进“再工业化”规划,又会面对自身土地狭小、要素成本高昂、难以与广东完整产业集群竞争等劣势。特区政府一方面需要积极投入资金,提升对基础科研和技术转化的支持;另一方面可以与广东省政府合作探索“泛园区”跨境合作模式,共建大湾区战略性产业集群,打造战略性产业跨区域分工链条,实现香港适度“再工业化”,推动香港产业转型与结构调整。具体来说,特区政府可以鼓励相关创新企业在香港设立研发、营销和样品制造平台,以数字技术连接香港远郊和广东省的制造基地,形成虚拟产业集群。通过广泛应用增材制造技术、积极构建共用技术研发平台和展示销售平台以降低土地占用。以职住合一、复合用途的工业土地规划解决“棕地”再利用和社区活化问题。将香港的研发、样品制造、融资、销售平台功能与广东的大规模生产能力结合,实现战略性产业集群跨区域协调发展。同时,生产服务业是香港的优势所在,但数字化时代香港金融、专业服务、商贸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要与珠三角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充分对接,需要探索跨境线上离岸贸易、跨境金融和线上专业服务等服务贸易新业态新模式。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