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 
中评论坛:中印关系的变化与前景

http://www.CRNTT.com   2014-02-18 00:14:26  


叶海林
 
  所以,这两个方面都是得考虑到的。现在这个变化至少有可能是辛格卸任之前的一个基于他个人的理念和认知水准所推行的外交行动,未必能够使印度对华政策的转向。我只是提出一个疑问。我们要考虑到这个变化本身是不是能够持续,这是需要观察的。

  从中印关系的结构,包括各要素的构成来说,现在有没有到中印关系因为内部的结构因素发生重大变化,不同领域的排序、着眼点发生了变化,我们来说中印关系发生了改变的时候?我想,这个问题就要看现在中印两国在思考对方的时候首要的议程是什么。中国想到印度的时候,我们想的是什么?印度在想中国的时候,想到的是什么?这个问题是很关键的。这个问题的答案如果没有变化,那么中印关系可以说没有任何大的变化。

  我认为,中印关系最大的问题在于双方对对方定位的不对等。印度认为中国是非常重要的国家,中国并不认为印度是最重要的,在中国的外交排序中,印度远远排不到第一位。我们只是在礼貌上给印度一个很高的位置,但真正在执行周边外交战略时,整个南亚地区相对来说是中国倾注外交资源比较少的地区,这并不是我们的重点,无论是在经济上、政治上、安全上都是这样。所以,印度在看待中国更重视这个思维过程当中,有什么因素变化?是印度认为中国的安全水准降低了还是认为中国的安全水准升高了。2013年4月份以来,在印度的评估来看,中国对印度的安全威胁水准提高了,印度在安全方面会变得更加敏感。

  另外一个因素在经济领域中,印度现在是比较困难的,经济领域的增长困难不会促使印度对华合作方面投入更多的资源,相反还会使印度的保护倾向进一步增强。印度本来就不是一个开放的经济体。在2013年以来,我们客观地衡量印度开放的程度,其实这个速度是有所减缓的。至少我们没有证据表明印度愿意更快地融入世界市场,我想,这个事情还需更多的证据去证明。

  还有一个因素我们要客观地考量,就是中印两国在不久的时间内会面临非常巨大的安全挑战,这个挑战是一定会发生的,而且中印两国都没有什么好办法解决,那就是达赖的去世,新达赖的产生,对中印关系会首当其冲地造成冲击。而中印双方现在在这个问题上显然没有任何的互信、沟通机制,也谈不上双方能够为应对达赖去世所导致的关系变动而进行事前的协调。所以,我们要看到印度对华的思维结构并没有发生本质性的改变,首先是安全第一,安全焦虑没有改变。印度对中国的开放程度需要非常大的变化才能够影响排序,而现在这个变化只是象征意义的。

  其次,对于中国来说,中国的周边外交在新政府组成以后是有一个调整的,但是在我们调整过程中,并没有把印度列入首要目标。我们认为印度是个未来大国。实际上,印度和中国最大的分歧在于,印度希望中国认为印度是个现代大国,而中国只肯承认印度是个未来大国,这是最根本的问题。在这个思维主导下,我们看今年我国的周边外交,印度和中国之间有了非常高的互动,但是,无论从中国的媒体、学术界、政治当中,我们都可以看出中国对于改善中印关系的期待是有限的。在具体达成的协议中,我们看的很清楚,辛格访华的调门很高,但达成的协议的水准是有限的,并没有触及到双方的核心问题。实际上,从目前的国内政治现状来说,在边界问题上作出实质性的动作时不现实的。所以,从中国的排序来说,印度仍然是一个需要被管控的国家,在中国的外交周边战略中,印度问题需要被管理,但不需要被解决。双方都想等到以后再说,无论是解决现在中国所面临的安全焦虑还是继续推行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印度都是第二位的而不是第一位的。第一位的还是欧美发达国家和东南亚的东盟成员国。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没有看到中印关系在短期内发生结构性变化的基础。那就说明这可能是一个战术性的、临时性的调整,这个调整与辛格本人的即将去职是有关系的。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再推断未来的中美关系发展走向,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要想清楚,在未来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中印关系中的核心性问题和由于这个核心性问题衍生出的其他问题是不是还会存在,双方是不是有可能会在某一点上作出重大的妥协然后实现突破?

  我想,一个基本的分析框架在于,在中国的周边国家关系中,中印是特殊的关系。在中国与周边所有国家在发展双边关系或者应对互动过程中出现矛盾与危机的时候,中国都很有心理信心。中国认为假以时日,未来再解决这些问题优势更大。而中国所有的对手包括我们的周边邻国都认为,如果不能现在解决,以后会很麻烦,就是它与中国的实力会进一步拉大,所以他们都愿意短期内把这个问题激化,要么国际化,要么寻求和中国的解决方案。总之,现在解决比以后解决好,这是中国周围几乎所有国家的共同观点。只有印度不是。中印两国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两国都认为再过一段时间,两个国家的处境会比现在更有利,到那个时候解决问题会比现在解决问题对自己更有利。所以,双方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双方很容易达成共识:这事解决不了,就留到以后再说。看起来是非常成功的危机管理,包括4月份的“帐篷对峙”,双方都能够管控。但是,我们要客观地看待,这个管控有个非常大的危险,就是双方都不需要解决问题,双方是要把这个问题留到对自己有利的时候再和对方摊牌。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管理,它可能导致一个我们不想看到的局面,在双方某一天,2025年,2035年,甚至2095年,双方中有一方认为现在解决对自己有利,那么以前所累积的这些合作、共识、甚至妥协就会一夜之间完全消失。因为结构性的问题存在,它只是不断地被推迟,但是并不是被解决。而且双方并没有为解决问题创造条件,它只是把这个解决视窗不断地往后推,到以后再说吧。这个“以后再说”是非常成功的危机管理模式,但并不是成功的危机解决模式。

  所以,我想未来的中印关系变化其实处在一个压缩弹簧的状态,把这个问题不断地压,然后给它注入水分,希望去减少这个问题所占的比重。在中印关系中,希望减少安全对峙。但是,我们客观地来看,国际关系分析中,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在于两件事同时发生的可能是不可比的。中印现在的模式是我们提高经济合作比重来降低安全对抗风险。其实,说穿了,就是希望买卖做大了以后就不打架了。但是有这样的例子吗?回过头来看,中日的经济贸易联系远远大于中印,一个钓鱼岛也远远小于边界争端。现在的情况是,中印之间贸易额是700多亿美元,未来10年间会达到1000亿美元以上。中日早就超过一千亿美元了。1000亿美元甚至说几千亿美元这么大的一个经济杠杆,撬不动一个6平方公里的岛屿。那么1000亿美元的经济杠杆能不能撬动一个13万平方公里?我对此是没有什么乐观的看法。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