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李铁:中国学术投机“进军”国际市场

http://www.CRNTT.com   2010-01-12 11:26:55  


 
  在美国,对于教授的评价和待遇,也由各个学校自己决定。学校是独立的,自然不会在这个问题上乱来,这和私人企业不会请一个庸才当工程师是一样的道理。谁有资格当教授,一般由学校的学术委员会独立决定,标准只有一个,就是看有没有真才实学,绝不只按发论文和课题数量来定。

  以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约翰.罗尔斯为例,他用了20多年,在他50岁的时候才发表了代表作《正义论》,之前十几年,他发表的论文数量屈指可数,但很早他就是教授了。

  另一位大哲学家海德格尔,他在1925年申请马尔堡大学教授职位的成果只是一篇还没有发表的讲课稿件(《存在与时间》的雏形)。大学的学术委员会觉得这篇讲稿水平足够,就愿意聘请他做教授。而在目前中国的学术体制下,罗尔斯和海德格尔可能还要在讲师职位上煎熬多年,直到他们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足够数量的论文为止。

  美国的大学是向下负责,也就是向社会声誉、向学生市场负责,其利益也来自下面。而中国的大学不同,主要是向上负责,大学办得好不好,得到多少资源分配也由上面说了算。教授们的职称、待遇、收入,这几年都日益课题化,而课题,多半都是自上而下分配的资源。这就是学术行政化,行政化就要考核政绩,就自然会搞出一些量化的指标。

  和奥运会金牌战略一样,现在大学实行的是“SCI战略”、“国家课题战略”,君不见,这些年各大学大会小会讲的都是这个,经常进行SCI论文和课题大动员,定期表扬重奖课题大户、论文大户。这些量化的指标,作为政绩层层上报,乌纱帽和钱袋子,都系于此。

  在此机制之下,井冈山大学的SCI英雄们诞生了,中国学术论文的泡沫时代诞生了,世界科学界的一朵“奇葩”诞生了。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