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中评关注:中史科列为高中必修?立法会辩论
http://www.CRNTT.com   2023-02-16 00:31:25


 
    
  蔡若莲表示,刘议员建议将中国历史科改名为中国历史地理及文化科,并将科目定为高中“必修必考”,以“达标”或“不达标”作为新设学科的考评机制,局方对此有所保留。主要理由如下︰

  一、有关改动难免压缩及浅化现有高中中国历史科学习,反倒不利达到议案提出的目标。蔡若莲说,作为选修科目,高中中国历史科除“历代发展”必修部分外,更设“历史专题”,帮助学生扩阔视野,掌握祖国历史、地理、社会和文化的演变及相互关系。要吸引更多学生选修中国历史,应该从教学模式和学科优化入手,而不是一刀切以“必修必考”去推进。
 
  二、要达到议案提出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不能单靠中国历史一科,在高中阶段“必修必考”不一定更有效提升民族感情及国民身份认同。反之,通过不同科目和学习领域,为学生提供相关学习经历和多元化活动,纵横连贯,更能提升中国历史学习的兴趣和效能。
 
  三、加设高中必修“中国历史地理及文化科”将导致高中课内容重迭,增加学习负担。学生通过不同学科与全方位学习,从小学习国家历史、地理和文化,让学生多角度认识祖国今昔,比较中国历史地理及文化科列为高中必修科目更为活泼生动、立体全面。
 
  四、现阶段增设第五个核心必修科目,影响高中课程结构及学生全人发展。蔡若莲说,鼓励学校在高中阶段,尽量提供更多元化的科目选择及学习活动,照顾学生的多样性,扩阔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发展不同的技能及发挥潜能,为升学和就业奠定稳固基础,并接纳学校课程检讨专责小组建议,优化高中四个核心科目,即中国语文、英国语文、数学、公民科以代替通识教育科,为学生创造空间及开拓多元出路,让他们按个人的志向、兴趣、能力等,考虑多读一个选修科目,以及拓宽其他学习经历。
 
  蔡若莲表示,高中课程的优化措施在二○二一/二二学年起,由中四级起实施,并在二○二二/二三和二○二三/二四学年逐步推展至中五和中六级。据初步资料显示,优化之后,学生选修多一科的数目有所增加,当中更包括社会及业界普遍关注的理科、科技相关科目和应用学习科目,可见优化措施发挥积极正面作用。当局正从不同渠道,收集资料和数据,瞭解学校如何运用释出的课时,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和培育全人发展,所以现阶段不适宜对高中整体课程结构及个别科目的考评作重大改变,以免影响优化措施的落实和成效。
    
  蔡若莲说,通过整全和生活化的学习经历,结合课堂内外,更有利学生深刻认识国家和世界发展大势,增强主人翁意识,培养国家观念、民族自豪感和国民身份认同。教育局一直以“有机结合、自然连系、多元策略、互相配合、课堂内外、全校参与”的方式,系统增加学生在国家历史、地理及文化方面的学习经历。而且,上述学习元素和经历,贯通和渗透于不同学习领域课程及全方位学习活动之中,并不限于课堂或学科学习。
    
  蔡若莲表示,高中中国历史科一直是高中选修科目之一,所有学生都可以按兴趣及能力选读。而且,高中必修的中国语文科、公民科等,都包涵国家历史地理和文化元素。现有机制,学校可因应校情和学生能力,善用校本空间,加强中国历史地理及文化元素。一刀切在高中课程增加“必修必考”科目,不单影响整体高中课程结构,令核心科目总课时比以往更多,更会收窄学生增加选科、参与“其他学习经历”和全方位学习活动,以及发掘其他个人兴趣的空间,与创造空间培育学生多元才华的优化建议背道而驰。对于短时间内再增加高中必修科目,以中国历史地理及文化科取代高中中国历史科,业界意见纷纭,师生及家长亦未必支持,仓卒推行,配套不足,或出现负面效果。 

  中国历史学习一直是中小学的“核心学习经历”,加强高中学生对国家历史、地理、文化的认识是教育界共同努力的目标,教育局会持续优化课程及活动,不断改进。目前,考虑学校课程架构、学与教安排、学生选科及出路、学习压力、师资培训、教材编写和教学配套开发等,局方对在香港中学文凭试增设“必修必考”科目的建议有所保留。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