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维港海滨大变身 市民休闲好去处
http://www.CRNTT.com   2024-06-26 12:18:53


特区政府积极作为,为维港海滨换上新装,充满新朝气。(大公报)
  中评社香港6月26日电/大公报报导,维港两岸近年成为文娱康乐的好去处,维港海滨满载市民与游客的欢笑声。参与推动海滨发展20年的海滨事务委员会主席吴永顺,总结出“先驳通、再优化”的经验,而政府通过这一模式,加快了海滨发展的进程,得到民众支持。

  吴永顺表示,政府要尊重公众意见,但“项目一日不落地,讨论无休止”,最重要是让大众尽快享用到海滨。近日政府建议修订《保护海港条例》,方便进行优化海滨的工程,吴永顺认为修例可以“拧松紧箍咒”,有助海滨改善环境。

  维港两岸全长73公里的海滨,预计今年底驳通29公里,目标在2028年驳通34公里。卑路乍湾海滨、中环与湾仔海滨、观塘海滨等,成为市民热门的休闲去处,炮台山的东海岸公园,日间是上班族、街坊到来消闲聊天,晚上是“板仔”带滑板来苦练技术,日出日落,都能听到欢声笑语。“对我来讲,最开心是听到龟苓膏档的收银姐姐同我讲,平日工作压力大,到海滨走一走,真的能够解压。”吴永顺说:“他们(市民)和行内人士不同,没必要互相讲客套话,我相信她是真的喜欢现在的海滨,他们(市民)的赞赏,是肯定了现在海滨好‘正’。”

  项目落地 让大众给予意见

  从2004年参与政府成立的“共建维港委员会”成为委员,到其后获委任为海滨事务委员会委员,六年前开始担任海滨事务委员会主席,20年间,吴永顺见证海滨发展模式的变化,出任主席后,把“先驳通、再优化”的理念带入工作。他表示,“在我参与维港发展的前14年,一旦要做与公众相关的大型规划,政府都会进行大量的反复讨论和研究,一个项目动辄花上数年。我们就觉得‘不如落地了,再慢慢说’,因为光是想像,问题只会越来越多,做了才知道。”

  卑路乍湾公园、湾仔水上运动暨康乐主题区等海滨,都是在这理念下通过阶段开放、逐步完善、引入“海滨共享空间”的宽松管理方式,市民可更早享用海滨。他指出,项目落地开放,不等于完结,而是与公众互动的开始,举例铜锣湾避风塘段海滨的小食亭,“当区未必是大家的‘目的地’,人流量少,自然养活不了在小食亭的伯伯,可能这地方更适合放汽水机。”有了实践经验便可作出调整,“等到大家都认同再做是没可能的,让大家见到个项目,给的意见才客观,关键要快速回应大家的意见。”

  至于成就了现时海滨开发模式的因素,他认为三大关键是政府的强力后盾、合拍的团队,及市民的支持,“海滨事务委员会并不具有实权,大家见到的成果,都是海港办事处修建出来,政府愿景和我们一致,给予我们人力和财政支持,才让想法成为现实;而合拍的团队,也为我们推动政府部门做事注入动力。”当海滨项目开放后,海港办事处通过量化调查的方式,检视新方式下,海滨的欢迎程度,卑路乍湾公园取得93%的支持率,后续的海滨亦有约八成的支持率。

  “只有下水了,才知水里有什么”

  对于政府建议修订《保护海港条例》,吴永顺表示,以往不少工程项目要符合“凌驾性公众需要”测试要求,一些为改善市民使用海滨的工程也难以推行,修例对接驳海滨、建设码头等多个海滨相关的改善工程是“将紧箍咒拧松了”。

  吴永顺今日将最后一次主持海滨事务委员会会议,6月30日任期届满后卸任主席,告别20年海滨发展的工作。总结这些年,他说,“我是一个强调速度的人,但是我也重视公众参与。只是我不觉得应该等所有人都没意见了才落实,这是不可能的,何况有时政府会因为相隔时间久了,而反复纠结一些问题。”他认为最重要是“不要停”,“走了第一步先,只有下水了,才知道水里有什么。一日不做,一日不知。”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