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姜舜源:“后妃不得干政”与太后“临朝听政”
http://www.CRNTT.com   2019-02-06 10:46:44


明宣宗手绘《万年松图》为母亲张太后祝寿。辽宁省博物馆藏
 
   明清史巧合,太后版仿佛

  明永乐迁都北京之后,第二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在位仅一年去世,其遗孀张太后,在明初历史上发挥过重大作用。首先是对朱高炽父子立有大功。《明史》记载朱高炽为太子时,永乐帝几次意欲易储,但由于永乐帝及徐皇后,对这位儿媳颇为中意,加以喜欢高炽之子瞻基,终使高炽储位得以保住。仁宗死后,张太后扶助儿子宣德皇帝朱瞻基,“宣德初,军国大议多禀听裁决”。明宣宗继位时已经二十八岁,但人们并不认为张太后“干政”。

  如果说宣宗继位,是因为永乐生前已指定其为隔代继承人“皇太孙”,那么在明宣宗三十八岁英年早逝后,张太后的抉择便至关重要。当时宣宗的太子朱祁镇年方九岁。有传言说太后准备让另一个儿子襄王朱瞻善继位。《明史》记载,张太后召诸大臣至乾清宫,指着太子朱祁镇,哭着说道:“此新天子也!”于是君臣山呼万岁,浮言乃息,政局稳定下来。
 
  明陈建《皇明通纪法传全録》卷十八记载是:“宣庙宾天(逝世),时张太后以‘国有长君,社稷之福’,取襄府金符入内,欲召襄王立之。以二杨学士议不谐(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提出异议)而止。”这位张太后以国家安定为第一考虑,接纳内阁大臣意见,依据明朝“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两个传位顺序,与“立嫡立长”相权衡,最后维持第一顺序,决定由孙子继位。受张太后高风亮节感染,大臣们请太后“垂帘听政”,但张太后坚拒不受,说:“毋坏祖宗法。”关键时刻中流砥柱,大事底定之后不恋栈权位,这就是她的个性。这也说明,太后临朝听政不是禁区。

  而且按照《明宣宗实录》所记,宣宗对儿子的遗嘱是“国家重务白太后。”嘱咐儿子,国家大事要报告祖母张太后裁夺。辽宁省博物馆藏明宣宗手绘《万年松图》,呈太后作生日礼物。当时太后住仁寿宫(即今故宫慈宁宫),上书“奉仁寿宫清玩”,而不直呼太后,显示其毕恭毕敬。宣宗的遗孀是孙皇后,但她没有政治才能;张太后此时已经是太皇太后,但当家作主还得靠她。这与清初顺治皇帝死后,孝庄太后做主决定康熙继位,康熙未成年时太皇太后当家作主,完全一样。

  明后期泰昌皇帝遗孀李太后,扶持年仅十岁的万历皇帝继位,当时正是古人所谓“主少国疑”(君主年少,国家没有主心骨)之际,李太后知人善任,选定忠君体国的张居正担任首辅,忠诚正派的冯保为司礼监(相当于皇帝与内阁之间联络人),建立起由她主政,内阁与司礼监协调一致的政权运行体制,稳定了政局。由张居正带培小皇帝,并推行“张居正改革”,开辟了明后期一段辉煌。

  相反,明中期明武宗死后,其母张太后比较软弱,造成内阁首辅杨廷和与少年新君嘉靖皇帝,围绕“大礼议”持续斗争。嘉靖皇帝继承他的堂兄武宗的皇位,上台后欲追尊他的生父兴献王为帝,遭到大臣们强烈抵制,文武群臣一百三十多人在左顺门(故宫太和门东角门昭德门)前哭谏。此时嘉靖帝年方十九,血气方刚,正跃跃欲试,于是下令就地廷杖,当场毙命十七人,另有数十人被皇帝打入狱中。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