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坚决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
http://www.CRNTT.com   2024-06-20 16:22:16


甘肃省纪委监委树牢“办案是最有力、最深入监督”的理念,保持零容忍震慑不变,坚决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图为日前,该省纪委监委第十审查调查室针对相关案件出现的新情况,召开案情分析会,研究讨论下阶段审查调查工作。(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中评社北京6月20日电/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报导,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强调,反腐败斗争已经进入深水区,绝对不能回头、不能松懈、不能慈悲,必须持续发力、纵深推进,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同时发力、同向发力、综合发力,不断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纪检监察机关作为开展反腐败斗争的专门力量,必须清醒认识反腐败斗争已经进入深水区,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着力在认识和铲除土壤条件上下更大功夫,不断拓展反腐败斗争深度广度,推动防范和治理腐败问题常态化、长效化。

  深刻洞察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的表现特征

  腐败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有着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制度、生态等多方面的土壤条件。

  综合分析甘肃省近年来查办的腐败案件,滋生腐败的土壤条件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从思想观念看,官本位、家长制、升官发财、封妻荫子等封建文化糟粕依旧作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还有市场,商品交换原则向党内渗透,讲关系不讲规则、遇事找“门路”等不良风气根深蒂固。从权力运行看,一些地方和单位权力配置不科学,“关键少数”特别是“一把手”权力过于集中,自由裁量空间大;用权不规范,明面上符合程序规定,暗地里却钻空子、打擦边球,另搞一套“潜规则”;跟进监督不得力,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的问题还未完全破解。从制度约束看,虽然制度体系在逐步完善,但一些盲区、空白点依然存在,有的新兴领域制度建设较为滞后,难以适应发展需要;有的制度预防性和规范性功能不足,或“牛栏关猫”,或执行不力,对腐败行为难以及时防范。从政治生态看,当前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不断形成和发展,但影响党内政治生态的消极因素尚未根除,党内政治生活不正常不健康现象依然存在,政商关系不清、利益输送、深度捆绑等问题仍有表现。从“围猎”腐蚀看,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为了超额利益回报,瞄准掌握公权力的党员干部,想方设法、处心积虑变换“围猎”套路,通过种种精心编织的手段,绞尽脑汁把干部拉下水,甚至屡次得手后还逍遥法外。从个体因素看,有的党组织全面从严治党责任落实不力,管党治党力度不够,姑息纵容、遮丑护短;有的党员干部初心不纯、信仰不真,加之心理失衡、心存侥幸,面对各种腐蚀诱惑就会败下阵来,一步步突破纪法底线,陷入腐化堕落的泥潭。这些土壤条件,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中的具体表现各有差异,总体呈现出消极性、复杂性、顽固性、长期性的特征,如果不坚决有力地铲除,会使腐败现象由小变大、由轻微到剧烈、由点向面蔓延。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