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名网评

网评:打造领先的创科“孵化器集群”

2024-05-30 16:16:49
  中评社北京5月30日电/网评:打造领先的创科“孵化器集群”

  来源:大公报  

  政府在《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提出目标于2030年把在共享工作空间、创业培育中心及加速器内营运的初创企业数目,从现时约4000间增至7000间,同时培育出30间独角兽企业,助力本港创科生态链发展。要加速达成这个目标,就必须运用企业孵化器的力量,推动初创企业技术转移及成果商品化。孵化器有助提高企业家获取产业资源、建立商业网络的能力,在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指导下,完善产品设计及商业策略,提升其行业竞争优势,协助企业家把想法落地生根。

  近年随着初创企业数量上升,孵化服务机构的数量随之增加。根据投资推广署的数据显示,本地共有4257家初创公司,较2019年增加了43%,初创公司数目及雇员人数均创历史新高。这些初创企业分布在132处共享工作空间、孵化器及加速器。

  公营孵化器一直以香港科学园及数码港为首,笔者发现,即使现时有更多的私营孵化服务机构可供选择,近85%本地初创企业仍在公营孵化器内进行孵化,孵化器生态向公营倾斜。

  纵观全球各地初创生态发展蓬勃的地区,如美国和内地,均有一个私营主导的孵化生态系统作其支撑。两地孵化圈在成熟的进程中,不约而同地从政府主导过渡到私营主导:从最初单纯为初创企业提供场地、基础设施和服务,后因风险资本的投入得以逐渐扩大其功能,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增值服务和指导;到后来,各类型具有独立投资能力的孵化服务机构更应运而生,为各式各样的初创企业开拓更多融资渠道和服务,利用市场化的运作促进孵化圈的可持续发展。

  反观,香港的孵化生态圈的发展多年来停滞不前,某程度受制于公营主导。香港科学园及数码港作为获国家科学技术部认可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多年来一直大力推动香港创科发展,培育及资助本地具潜力的初创。但公营孵化器的运作难免受制于繁琐的程序及管理架构,无法因应市场转变灵活作出调节,制约了初创企业的发展。

  反之,私营孵化器以市场主导,背后通常有活跃的风险投资资本支持,较大动力扩大初创企业规模。全球化的孵化集团更掌握广泛的行业资源网络,能为企业与海外投资者穿针引线,策略性地为其搭建所需的人脉网络,带来更多的投资和收购机会。

  因此,孵化器圈的发展需要由政府主导转变至私营主导;要使生态更趋多元化,引入国际性私人孵化器为关键的一步。

  事实上,行政长官在去年发表的施政报告提出,吸纳更多海内外知名的初创服务机构落户香港。笔者认为,新田科技城作为未来香港创科发展的核心,汇聚不同领域的初创企业和重点科企,是建立孵化器集群的不二之选。政府可担当领导规划的角色,引进世界级的私人孵化器,如Techstars、500 Global、Y Combinator等来港发展。

  引进世界级私人“孵化器”

  基金会早前发表的《优化各界资源协作 推动香港初创发展》的研究报告中提出了针对国际孵化器在财务、营运和战略需求等方面全面的支援措施:

  1)推出具吸引力的政策条款:以悉尼科技中心区(Tech Central)为例,新南威尔士州政府提供3年期的资金、资源和政策支持,成功吸引国际知名的孵化器Techstars落户。香港可以借鉴成功经验,为其提供初始免租期和其他增值服务如人才对接等;

  2)提供协调服务和财政支援:香港可参考上海市和深圳市的孵化器培育和管理方案,设立服务专员负责协调和解决孵化器的需求,同时补贴施工前运营开支,增加其落户香港的诱因要使创业想法成功落地发芽、成长到开花结果。创业之路困难重重,单凭创业家一己之力难以面对所有难关和挑战。孵化器能在初创发展的道路上为其“传道授业解惑”;建立孵化器集群能够促进跨行业合作,推动商业化进程,使本地初创企业连通国际。政府亦可邀请本地孵化服务机构如“香港人工智能及数据实验室”(HKAI LAB)和“高诺国际加速器”(G-rocket)等在新田科技城设立分部,促进本地和全球孵化公司的协同合作,加速本地孵化生态圈的多元发展。

  团结香港基金助理研究总监、助理研究员
电脑版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