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权力变菜”:让自己先安全起来

http://www.CRNTT.com   2011-09-18 11:49:30  


 
  其实,特供在中国古已有之,如皇帝享用的“贡品”就是最有代表性的特供食品。不过,封建时代之所以有特供,并不是因为其他产品品质不堪,而是各地官员为了向皇帝邀宠而献上各地特产。一般而言,“贡品”并不会侵蚀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它只不过是满足那个在皇宫之内不得外出的可怜人的饮食欲望而已。

  古代也不会出现现阶段如此大规模的特供食品,这也不是因为那时的食品品质好,而是由当时的交易性质决定的。那时的农副产品往往是自产自销;即便采购自市场,这些食品往往也是熟人社会小范围内之间的交易。原因很简单,因为物流和储存技术等方面的限制,蔬菜和食品等易变质商品无法在大面积范围内交易,而只能局限于很小的范围内。也正是因为流通的范围非常小,那些提供者不敢在食品上做手脚,否则,他就没有办法在这个熟人社会中生存下去。

  随着食品保鲜技术和现代物流业的发达,农副产品再也不是“产地销”,其销售半径大幅度增加。由于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大幅减少,越来越多的人依靠由陌生人提供的食品。那些在熟人社会中屡试不爽的经验已经不适用于现代社会,而现代食品的优劣,也已经不是通过肉眼就能够辨别出来,那些被农药喷洒过的蔬菜有没有毒性?一般的消费者都没有这样的判断能力。同时,由于目前农产品生产尚未规模化,各种各样的分散化经营也增加了监管成本,因此,食品安全就成为了一个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寻求“特供”成为不少权力部门的自然选择。由于这些部门拥有特殊的权力———比如在地方政府申请项目时拥有决定权,因而能够以这个权力作为获取“特供”的对价。就像报道中遂昌县某个不愿意透露身份的人所说的,“如果看中某一农产品基地,部门可以通过当地基层政府或企业,让其以一些名目申报项目或申请补助等方式实现变相‘补偿’,而部门得到的是低价优质农产品的长期供应。”

  但是,我对这种“特供食品”的安全性却保持怀疑。一个非常简单的理由是,既然生产者能够在市场上以次充好,向市场提供成本更为低廉而品质不堪的农产品,为何那些特供基地就要保证产品品质?当然,有人会认为由于有着非常严格的监督,这些特供食品应该不会出问题。但现实是,如果特供大面积存在,就意味着监督特供食品的成本非常高昂,如果这个监督有效的话,那就意味着国有企业也是非常有效率的——— 在某种程度上,国有企业的逻辑和特供食品并没有两样。

  因此,在我看来,特供食品既无法彻底解决那些权力部门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损害了普通民众对公权力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信心:如果食品没有问题,政府部门为何需要特供?长此以往,官员与民众会因为特供食品而被隔离成两个不同的世界:官员会陶醉在特供的童话世界中疏于监管,民众则更加不信任市场上的产品。最终的结果可能是特供食品和普通食品一起沦陷,这才是特供食品的最大危害。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