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郑永年:如何找到中国改革的突破口?

http://www.CRNTT.com   2011-01-04 10:03:41  


 
改革没突破导致失衡恶化

  在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期间,在很多方面该做的已经做了,主要表现在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等方面。尽管已经把最容易做的做了,但很难说有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和社会的期望相比。中国的主要社会政策的各个领域,包括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教育等等,仍然处于非常低的水平。就是说,没有找到能够促使制度建设的突破口。更为严重的是,在社会政策和制度不能进展的同时,经济发展模式则在更大程度上破坏着社会。客观的结果就是经济和社会政策两个领域之间的发展差异越来越大,越来越不平衡。这就是今天中国社会所面临的现状。

  那么,为什么社会改革徘徊不前呢?这里有很多因素。首先,在任何社会,社会改革本身比较困难。社会改革涉及到的是收入再分配。这表明,社会改革需要有钱有势的社会群体,从自己的钱包里面掏出一部分钱和社会的弱势群体分享。这就比较困难。首先,这些强势群体(也往往是既得利益群体)能否自愿掏钱是个问题。其次,即使政府有了钱,钱能否用到弱势社会群体也是个问题。无论是“掏钱”还是“用钱”都是政府、既得利益和一般社会群体之间复杂的政治博弈过程。

  第二,从政策思路来说,改革者也需要时间寻找社会改革的经验。尽管国际上有很多的经验,但不能直接应用于中国。任何改革都是一个“试错”的过程。中国的经济改革也是这样走过来的。中国经济改革从1970年代末开始,1980年代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把容易做的做了。但整个1980年代,无论从意识形态上还是在实际政策层面,都没有找到重大的突破口。直到邓小平“南巡”之后,经济改革才有了重大的突破。到1990年代,中国进行了史无前例的经济改革,建立了基本市场经济体制。

  很清楚,改革没有“突破”有两层含义。第一,在改革初期,改革者真的不知道突破口在哪里,需要很多时间之后才领会到什么是突破口;第二,知道了突破口在哪里,但是缺少有效的压力,在既得利益面前妥协了,因此不能在实际政策面加以突破。在很大程度上说,今天的中国社会改革就类似于1980年代后期的经济改革,仍然处于探索之中,或者寻找突破口过程之中。

  不过,近年来社会改革缓慢最主要的原因,是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可以说,这次金融危机有效地“挟持”了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议程,急剧地改变了这个规划本来的方向。大量的经济资源被导入国有部门,以帮助政府应付危机。这对社会政策有两方面的负面效应。首先是国有部门的大扩张,导致经济结构迅速恶化,主要表现在国有部门和民营部门之间的失衡,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之间的失衡。经济结构的失衡又加剧了社会的失衡。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