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警惕中国模式的“慢性病”

http://www.CRNTT.com   2010-12-15 09:26:48  


 
  弱小的私人消费

  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个轮子,国内居民私人消费,最弱小。从1978年到2009年,家庭私人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 49%下降到37%!2003年至2004年是转折点——此后,GDP里被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所占有的分量就超过了居民消费总量,彼长此消,二者间的差距拉得越来越大。

  同改革开放前比,虽然各级政府对百姓有了更多关怀,但国内普通居民在中国的决策过程中始终非常边缘。与此相反,官员阶层则始终强势。一个决策权力太大、不受民意制度化约束的行政体系,可以在很多年里抑制国内居民对福利增长的要求。

  在亚洲六个规模较大的国家中间,中国的居民消费总量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从1999年起就垫底:2008年到2009年间是37%,最低。不但低于人均产值最高的日本(56%)和第二高的韩国(55%),也低于人均产值稍高的马来西亚(50%),还低于人均产值更低的印度尼西亚(61%)和印度(59%)。

  这项指标,中国在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都是最低。以上几个国家都具有稳健的或正在发展中的民意制度化的渠道,中国明显缺乏把百姓利益诉求输入政府决策中的机制,民众对国民财富怎么分,基本没有影响力。

  不应忘记,1970年代末和1980年代初,于光远等经济学家发起“生产目的”的大讨论,没有几个回合就被压制下去。“先生产后生活”原则,在中国大环境里牢不可破。

  从1952年到2004年期间,中国民间私人消费的比重始终低于全球平均比重水平。而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吸取财源所占的比重,在52年的长时期里,只有两年例外,其余的50年里统统高于全球平均比重水平。这项国际比较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什么叫作“国富民穷”。

  政府几十年里从国内生产总值大饼取走的那一块,不但大于世界平均水平,也大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东欧、朝鲜、古巴、越南、埃塞俄比亚等共11 个国家)的平均水平。中国的“国富”格局,在强势体制群里属于最强势的一档。民间私人消费在人均GDP里所占的比重,不但始终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也低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平均水平——“民穷”的格局在同样制度群里也属于最低档次。因为,最严格的城乡居民户口分隔管理方法,把一半以上的人排斥在现代消费经济圈之外。

  三个轮子转得下去吗

  扭转私人消费总量比例年复一年下降的局面,是一条刺激增长的合情合理的出路。可是要增加民间消费在GDP中的份额,得出台一系列配套的社会福利工程,修正一系列公共财政法律规章,改良一系列的产业政策,变革各级地方政府及负责干部的施政考核指标等等。

  这些都会触犯众多的既得利益网络和权势架构,在许多掌权者眼里,风险太大。于是,三个轮子中惟一在行政系统手中容易再充气、再扩展的,就是屡试不爽的绝招——增加固定资产的投资额,大上特上巨型基本建设项目。

  说实话,这么拼命下去,多半是拿国有银行的存款和全国纳税人的钱财再交一次巨额的大跃进式“学费”。

  这便是我所说的“内外两个方面”的“内”部分。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