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奥巴马向新科技工具“开炮”的深意

http://www.CRNTT.com   2010-05-17 11:30:51  


 
  自从2003年以来,禁止在课堂上使用科技产品的呼声就不绝于耳,一些大学,尤其是法学院,认为技术产品带来的只是干扰。今年早期,俄克拉荷马大学物理系教授穆伦为了戏剧化地证明他对技术产品的禁止,甚至带了一个笔记本电脑进入课堂,然后放进桶里,倒进液氮,将笔记本电脑销毁。这段录像被学生偷录下来,在网络上广为传播。此后《华尔街日报》、《高等教育纪事报》、公共广播电台等媒体纷纷报道大学里技术应用的误入歧途。这种“技术干扰论”现在在舆论上占上风。奥巴马的说法,在学校会有一定市场。

  确实,青年学生如果不善于利用技术,而是被技术控制,成魔成狂,那还不如不用;应该集中精力学习,打好基本功,另外多接触大自然和同龄人,加强体育锻炼,过度沉溺网络没有必要。网上的信息五花八门,你不知道也少不了什么。这个说法对于其他媒介也是一样。比如我自己,已经好久没有看电视,除了跟人吃饭的时候少点谈资外,我不觉得自己少了什么。

  但技术又能解放生产力,如果仅仅用来娱乐消遣,那是没有充分发挥其潜力。我自己曾经在美国高教信息会议等诸多场合,呼吁教师将技术从一种干扰的工具化作一种改进学习方法的工具。上个星期,学校的年终教师培训会上,学校领导还请我去作开场发言,讨论如何合理使用技术。我举了大禹治水的例子。大禹治水,是把洪水引到需要水的地方,而不是将其堵住。

  会上我们部门还给两位老师发了技术创新奖,获奖的老师通过对技术的创新式应用,解决了某个学习的问题。比如一位音乐老师,他要组织一场清唱剧演出,但由于时间冲突,无法在规定时间将学生全部集中过来练唱,这老师想了个办法,将不同声部的音乐分离出来,传到iTunes上,让学生分别下载到各自iPod或者iPhone上,不断练习,练习好之后再录像或录音传给他。学生学习进度不同,掌握乐曲的时间也千差万别,但技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效地实现了一种因材施教式的教学。

  换言之,技术不是你用还是不用,关键还是看你怎么用。不会用,那它就是一种负担,一种干扰,一种杂音。运用得当,便可成为奥巴马所说的“授能的工具”、“实现解放的手段”。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