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民工荒,谁在慌?

http://www.CRNTT.com   2010-03-22 13:44:47  


宝加鞋厂内,崭新上产线上,挤满了空手演练的工人。(南方周末记者 陈新炎/图)
 
  长久以来,数以百万的农民工为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却长期得不到社会的足够关怀,始终徘徊在城市的边缘。当危机爆发时,他们中的许多人便以毫不留恋的姿态迅速离开了这座城市。

  随着经济复苏,当订单重新飞来,工厂们不得不开始抢夺工人。

  待遇在迅速提高,比如在东莞,过去普工的底薪基本上是按东莞最低工资770元设定,而自去年年中开始,已经有企业主动提到1000元甚至1200元。门槛也开始放宽:过去只招30岁以下员工的企业,现在也将标准放宽到了45岁以下;过去有的企业非女工不要,现在也“男女兼容”了。

  这样的变化,已经让那些利润微薄的企业尝到了痛苦。

  鞋厂老板李小建苦笑着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这个行业的平均利润只有微薄的五六个点上下,如果工资上涨30%,利润就要再下降一个点,再加上改善员工福利等投入,“投资鞋厂恐怕还不如把钱存在银行里,起码省了辛苦”。

  但即使这样,在多年从事人力资源招聘的李秋明看来,仅靠简单的加薪和放宽招工条件并不能真正解决日益明显的结构性的劳动力资源短缺现象。他说,从人力管理的成本而言,留住老员工比招聘新人的成本要低得多。但如何留住员工,却并不容易。

  “给工人信心更重要。”3月1日,福建一家中型鞋厂的董事长告诉记者。

  因为数年前就开始向研发和设计转型,金融危机中他们公司逆市扩张,价格和订单量分别比上一年涨了 20%和50%。到元宵后,原有的3000多工人中已有超过90%返回工厂,令周边那些招不到工人急得跳脚的同行眼红不已。

  他感慨道,“不能给他们信心,工人就会用脚来报复”。

翻过一山又一山

  “出口企业经历了三次波折,第一次是人民币汇率上升,死了20%的企业;第二波是第二次基本工资上调,又死掉20%;然后是金融海啸——从2005年到现在,对我们企业而言,就是一轮轮的考验,是翻过一山又一山。”

  工人的“报复”,早已不是这些出口企业经历的第一个坎。

  “出口企业经历了三次波折,第一次是人民币汇率上升,死了20%的企业;第二波是第二次基本工资上调,又死掉20%;然后是金融海啸——从2005年到现在,对我们企业而言,就是一轮轮的考验,是翻过一山又一山。”

  在说这段话时,身为“80后”的杜倍纯脸上有着与其年龄不相称的严肃。她的父亲已在这片红海中打拼了十多年,她上小学时就玩父亲厂里生产的掌上游戏机,后来又用上了厂里的学习机,再后来是VCD、DVD,直到近年开始生产的液晶电视和上网本。

  他们的产品全部外销。最早做欧美市场,一个产品能出二三十万台的货,但当2006年他们开始推出自己的独立品牌时,却发现只能卖到中东、拉美、东南非去。

  失去了规模优势,他们被迫要开发不同的产品以适应不同的市场,研发能力由此得到锻炼。另一方面,虽然市场规模缩小,但单件产品的利润率却由于竞争对手较少而大幅上升,从而有效地支撑了产品研发的推进。杜倍纯回忆,在从欧美市场转向其他市场的阶段,“也是厂里技术变化最快的时候”。

  这一技术路径的转变,也带来了工厂人力资源成本结构的变化——从占25%左右提高到占35%左右,越来越多的钱花在人身上了。

  为了适应这一变化,工厂也在进行新的变革,比如过去全部由人工操作的生产工序,渐渐转变为半人力半机械化的操作模式。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