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 
两会一年间与世界打交道的中国部长们

http://www.CRNTT.com   2010-03-13 10:09:46  


 
最合适的语言

  对中国官员而言,如何在滴水不漏应对媒体的同时,又能清晰地传达自己的声音,分寸拿捏恰到好处者为数寥寥。陈德铭却是这“寥寥”中的一个。金融危机当前,在国际压力对中国的信口指责频仍之际,这一点殊为可贵。

  2009年,他在国际场合发言的机会数不胜数。他的文章,频繁见诸印度、埃及、土耳其、欧洲、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媒体。“很高兴接受你的采访”,“谢谢你的问题”,是陈德铭与记者面对面时的口头禅。而与在媒体面前滔滔不绝相比,出现在国际会议等场合的他,言简意赅,且充满感性。

  早在2008年7月,当持续9天的WTO主要成员部长会议在日内瓦未能就寻求多哈回合关键性突破达成一致时,陈德铭的发言就饱含着一种真诚的情感。“我们抱着希望而来”,“这是一次悲壮的失败”,“历史还要前进”……

  用最合适的语言和篇幅来阐述中国的意见和主张,陈德铭显然有所考量。

  陈的最近一次出访,选择了非洲。这是他一年间第三次来到非洲,在埃塞俄比亚、莫桑比克、坦桑尼亚,他与三国的总统、总理和部长们谈笑风生。
这片与中国人民有着友好传统的大陆,在贸易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引来一些西方舆论的非议。

  新世纪以来,“新殖民主义”“掠夺资源”的帽子早就被扣在中国头上,2009年这股指责之风更是异常猛烈。

  此次非洲之行,陈德铭带着安全帽来到中国援建非盟会议中心工地,与工人们交流,兴致勃勃地考察达累斯萨拉姆港口物流情况。在后来的表态中,他对非议中国的西方舆论给予了回击:“恰恰是一些老牌殖民主义思想的人,长期视非洲资源为自己的禁脔,容不得别人染指,所以要说三道四。”

交手美国同行

  比单纯经济贸易纠纷更让人忧虑的,正是经济衰退下各国政治势力的介入。

  典型者如美国,在一度被鼓吹为“G2”的中美之间,2009年贸易摩擦之频密和激烈堪称前所未有。有媒体称,国内政治斗争已经成为美国对华发起贸易救济调查的主动力。连美国媒体也认为,9月份批准轮胎特保案,其实是奥巴马献给美国工会的厚礼。

  上任两年多,陈德铭已经与两任美国同行交手。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