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回顾:政府工作报告展示十年中国变迁脉络

http://www.CRNTT.com   2010-03-03 09:08:15  


 
  报告最多修改41处

  尽管之前需要经过无数次的修改,包括党内、党外、政府各部、基层单位的轮翻作战,但政府工作作报告在“两会”上仍会被代表、委员们发现缺陷,虽然有时候往往是“扣字眼”,但是字句后面的变化则引人深思。十年中,修改最多的就200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41处修改涉及科技、教育、财政、投资、农业、国企改革、西部大开发、对外开放等多个领域。透过修改的细节颇能看出政府工作报告的严谨:200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在“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一段,将“支持海外华侨华人反对‘台独’、促进祖国统一的爱国行动”一句中的“爱国行动”,改为“正义行动”。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第一部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中,在“还存在群众不满意的问题”里,增加了“居民住房”。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5年曾说,“如果在人民大会堂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群众不关心,不议论,不提意见,不谈想法,这个报告是失败的;如果大家都关心,甚至等汽车、火车时,都驻足听一段,这个报告才算成功。我们要努力做到这一点。”

  除了修改,代表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投票,则显示了对政府工作的满意与否。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有42张反对票。

  新名词体现新变化

  “苛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十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新名词不断涌现,每一个名词的出现都代表着新的变化。

  从2001年开始,“台湾当局”一词未再出现于政府工作报告,不过有关“一个中国原则基础”和“两岸谈判”的字眼却在十年来的报告中贯穿始终。不同的是,同样从2001年起,报告都提到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争取(或推动)恢复两岸对话(或协商)、谈判;2000年,报告用的则是“进行海峡两岸的对话与谈判”。从“对话”一路发展,至2008年“三通”终于不再是纸上谈兵,期间国民党主席连战访华,国共两党终于再度握手。

  “计划”一词退出历史舞台

  西部开发是2000年两会上的热词,持续十年未衰退,之后则是“东北振兴”、“中部崛起”,至2010年则变化为“区域均衡”。凡此种种,皆可看到中国经济活力的传递路线。2006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在两会上通过,这个纲要告别最中国政府用了长达50年的“计划”一词,老资格的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叶笃初分析说,这不是字词之变,而是历史转折,因为这意味着“完全、彻底摆脱原有的僵硬的计划经济以及相应的社会发展窠臼,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活力。”

  告别旧词,迎来的是新词。“费改税”、“私企入党”、“取消农业税”、“八荣八耻”、“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新农村”“全面小康”“保护私产入宪”“反分裂”,这些中国新词其实写的都是同一个意思:大国之路。

  记者会成中国新秀场

  “虽然我今年已经67岁了,但是如果有这种可能,走不动就是“爬”,我也愿意去。”2009年的两会上,当有记者问到温家宝是否想到台湾去走一走时,温家宝的回答让电视机前的观众们再度动容,有的人甚至流下了眼泪。人们很容易想起了中国的另一位领导人邓小平对于香港的情结,他曾说到“想到自己国家的土地上亲自走一走。”但是却在香港回归的前夕去世,这未了的心事成为了一个巨大的遗憾。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