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傅莹外交的三种表情

http://www.CRNTT.com   2010-02-08 13:53:37  


 
傅莹外交的三种表情

  距离新年第一个工作日已经过去了二十余天,傅莹面带微笑的照片仍然挂在中国驻英使馆网站上。

  1月4日,国务院任免新一批国家工作人员,在长长的名单中,蒙古族女性傅莹格外耀眼——外交部副部长,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二位女性担任这一职务,如果以少数民族论,她是第一位。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过去两年,因为在英国大使任上的卓越表现,傅莹早已被国人熟知和喜爱。当然,许多人第一次认识她还是通过一篇文章——《如果西方能够倾听中国》。

  2008年4月13日,英国《星期日电讯报》评论版刊登了这篇英文随笔,在文章的开头,傅莹这样写道:“4月6日那天早上,我看着窗外漫天飞舞的雪花,不禁想:今天的北京奥运火炬伦敦段的传递将会怎样?”

  在奥运圣火传递频频受阻,西方媒体一边倒歪曲中国的背景下,这是中国外交官第一次在海外主流媒体发出中国声音,反响热烈。一位英国读者在给中国驻英使馆的邮件中写道:“我谨代表全体国民,就火炬伦敦传递期间一些反华示威者的行径向您表示遗憾和不安。”

  实际上,傅莹魅力的独特之处远不仅止于文字——她优雅端庄,幽默睿智,结交英国各界精英,频繁出入酒会、讲座、论坛,官方的,非官方的,到处演讲,以柔克刚,和风细雨地阐述中国政策与立场。

  媒体宠儿

  2007年4月,到伦敦的第一周,傅莹便出席了“中英媒体论坛”,主动与媒体接触,不畏惧、不退缩。此后,只要一有时间,她就会登门造访英国各大媒体老总,和他们喝茶聊天,希望他们能报道真实的中国。当然,她也不是什么媒体都会造访,从《泰晤士报》、《独立报》,到《每日电讯报》、《经济学家》,都是英国中产阶级才看的媒体。“中产阶级是英国社会的核心,说服这部分人至关重要。”旅居英国多年的中国留学生曾飙说。

  文章发表在主流大报,上电视当然也有所选择。2009年3月29日9点,英国王牌节目Andrew Marr Show在英国广播公司(BBC)1台播出,一位满头白发、戴着眼镜、打扮考究的中国女性正用流利的英文解释中国在金融峰会上的立场,希望西方不要捧杀中国。“当人们给中国戴上‘富裕’、‘有钱’和有大量储备等等各种帽子的时候,中国民众会感到这是在吹捧中国,甚至是在忽悠中国。”语毕,主持人Marr哈哈大笑。

  这次专访令闾丘露薇印象深刻,这位凤凰卫视资深记者想起了十几年前第一次见到傅莹时的情景。

  “在新加坡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当时她还是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她接受国外媒体的采访,仪态高雅,穿着极有品味,说起话来声线很柔,但又绝不拖泥带水。”闾丘觉得,穿什么样的衣服,用怎样的肢体语言很重要,只有内在和外在的完美结合,才能够产生最好的效果。

  中国前驻法大使蔡方柏与傅莹打交道不多,但这位后辈却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宣传自己,瞭解别人,这是大使的任务之一,但用怎样的方式宣传自己,各个大使的方法有所不同,傅莹很善于沟通,她的成功之处在于真正用英国人的思维方式来说服人家,而不是讲套话。”蔡说。

  事实上,早在澳大利亚担任大使时,傅莹这样个性化的外交风格就已经声名远扬。本报当时驻堪培拉的记者米立公回忆,上任没几天,傅莹就跑遍了澳洲最主要的城市,跟当地政界、商界、媒体交流,澳洲许多主流媒体用整版刊登对她的专访。

  澳大利亚《时代报》外交事务记者Brendan Nicholson曾多次采访过傅莹,让他最惊讶的一次采访是在2005年6月的那次。当时傅莹主持新书《澳大利亚全球:中国专辑》发行礼,但当地记者所有的问题都跟陈用林有关,陈是中国驻悉尼总领事馆一等秘书,十几天前,陈携妻女离开中国领事馆,在澳洲申请政治庇护,并声称中国在澳洲安插了1000名间谍。面对挑衅性的问题,傅莹心平气和、面带微笑地说:“如果我要处理这么多的间谍业务,怎能有时间在这里与各位见面?”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