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谷歌事件 还会继续发酵

http://www.CRNTT.com   2010-01-27 11:26:48  


“谷歌”如果飞离中国大陆会失去大量“谷物”
  中评社香港1月27日讯/“关于谷歌是否退出中国市场的问题,原本纯属事涉中国法律的商业纠纷,但却由于美国政府的介入并呈现日益升级之势,以致谷歌事件正在成为美中博弈的政治筹码之一。”《大公报》今天登出邱波的文章“谷歌事件还会继续发酵”,对此作出分析。文章内容如下: 

  虽然希拉里在最新的有关互联网自由的演说中指责中国和其他国家限制使用互联网并设置其他电子障碍来阻挠信息自由流动,但由于谷歌CEO施密特在发布其最新财报时公开表示谷歌仍希望能留在中国,因此未来路向还处于不确定状态。可以预言,倘使谷歌前后不一的表态完全基于商业目的,那么,人们就可以对谷歌继续留在中国的前景保持乐观心态;然而,倘使媒体报道的“谷歌威胁退出中国前,公司首席执行官曾与希拉里举行餐会”之相关消息确有其事,那么,也就意味着双方的政治角力必将继续发酵并最终发展到全面对抗的局面。

       中国已成美遏制对象

  由此所构成的问题便是:谷歌退出中国的决定会付诸实施吗?坦率而言,在中国网民已达3.8亿并成为全球最大互联网国家的情况下,谷歌退出中国的决定是商业利益的体现吗?情况很清楚,如果没有美国政府的暗示,将没有一家企业愿意承受如此深重的巨额损失。事实上,正因为无法舍弃中国的庞大市场,所以谷歌才会在强硬表态之后又开始铺垫转圜余地。虽然人们目前尚难以准确展望谷歌在中国的未来走向,但有一点却可以确认,即“如果有人幻想中国会改变政策让民众无限制地接触反动、淫秽图片等内容,这纯粹是无稽之谈”(此乃美国Mashable网站的声音),从而也就令谷歌退出与否成为政治或商业的风向标。

  其实,观察一个业已引发广泛关注的重大事件的深层原委和未来走向,就绝不可局限于或政治或经济的范畴,甚至也不局限于双边领域。倘使对中美这两个极端重要而复杂国家的摩擦仅作出现象层面的解读,那么,则不仅历史曾经发生过的尼克松到未建交的中国访问的惊人表现应该成为谜团,人们甚至也无法理解今天的对台售武事件会在中国保有上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的背景下得以进行的情境。事实上,问题的复杂性局限于美中双边领域。只要感受一下美苏两国曾是二战期间的盟友却于战后变成敌手,或者感受一下坚强的美日联盟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却发生激烈的经济博弈并最终导致日本遭遇“失去十年”的重挫经历,人们就完全有理由对谷歌事件可能存在的特性与路向作出既深刻而又广泛的揭示与推测。

           人权争议因谷歌升级

  人们应该记得,当希拉里首次以国务卿身份访问中国的前夕,媒体曾经揣测过所谓的人权问题,因为民主党一直热衷人权议题。然而,最终结果却令相关揣测沦为笑柄。其实,情态如此呈现实乃顺理成章。事态很清楚,那时的美国正在遭遇自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而较之于所热衷的人权议题,经济复苏问题显然更重要。这便是希拉里滑过人权议题的缘由所在。然而,虽然今天的美国经济依然不稳定,但毕竟度过了“自由落体式”的阶段,而从相互比较方面来说,中国经济在全球衰退的情况下却能实现自身的快速复苏,其优异表现显然是美国所不能接受的。就如同当年搞垮盟友日本的情形一样,美国更需要对中国这个最强劲对手实施阻碍甚至破坏。而根据英国人以阿克毛事件为引信而再起“炮舰外交”的喧嚣,或者根据西媒近些年又开始鼓噪曾经的所谓“黄祸论”之恶毒言辞,世人则完全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判定,即希望阻遏甚至搞垮中国的国家并不只是美国,其追随者将会很多。

  假使没有论者可以驳斥笔者的上述结论性剖析,那么,有关谷歌是否会退出中国的未来走向问题,便可轻易作出预测,即,谷歌不会退出中国。这不仅是因为现实的商业利益不可能舍弃,更主要的战略目的是,利用谷歌与中国政府的激烈对抗而更利于其就人权议题引发全方位博弈。正因为笔者并不认为谷歌会真正地退出中国,而美国就“信息自由流动”议题而展开的相关争论还将继续升级。因此笔者认为,谷歌事件仅仅是就相关路向而启动了特定阀门而已。事实上,随着美国政府基本战略目标的递次演进,曾经表达不追随谷歌行为的微软等互联网美国公司是否也步其后尘,实际上是不难估测的。人们必须意识到,维护国家基本战略的企业并不局限于中国。事实上,几乎所有的爱国企业应该都有同样的主旨与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