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研究生自杀 绝非一道正反选择题

http://www.CRNTT.com   2009-12-16 12:05:10  


 
  对一个刚刚逝去的同胞和同类,这样的话语无论如何是不恭的。杨元元不是一张试验着社会酸碱度的PH试纸,她是一条鲜活的生命。

  如果只是浮躁地发声,不如安静。如果只有愤怒一种姿态,不如避开。在这个悲伤的故事面前,我们需要的不是非此即彼的立场选择,我们需要更深远的反思——关于杨元元自杀事件,应有比正反方更丰富的思考。至少,这该是道多项选择题,或者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设问题。

  在加缪眼里,自杀是唯一值得严肃思考的哲学问题:“自杀是对个体生存意义的否定和对个体所在社会的否定。”

  杨元元的母亲原来在兵工厂工作,但随着国企改革,这类工厂普遍效益不佳或倒闭,一家人没有了住处。这是“国企改革”问题。

  为何杨元元本科毕业7年却没积蓄租房?这是“就业”问题。

  为何她毕业5年后,仍因欠学费而拿不到毕业证?这是“助学贷款”问题。

  为何她向号称“航海家摇篮”的海事大学寻求帮助时,没有得到满足?这是超越大学义务外的道德层面问题。

  为何像她一样贫穷的学生,许多人积极、乐观地生活,而她选择绝路?这是个人心理问题。

  ……

  看,稍微真诚而严肃一点儿的思考就能逼出这么多问题,如何能简单粗暴地判定,杨元元是个“社会病人”,还是“自我的病人”?罪魁祸首是不健康的人格,还是撵走她妈妈的老师和学校规章,还是不健全的救济体制,又或是人情冷漠世态炎凉?

  对于这场社会关注的死亡,教育学者说死于贫困,伦理学者说死于冷漠,心理学者说死于脆弱……人人都从杨元元身上看到了社会不同的折射面,找到自己的一点影子。

  死亡使一个声音沉寂之后,生前平淡无奇的话,都使人有所思。自杀的前一天,她曾说:“都说知识改变命运,我学了那么多知识,也没见有什么改变。”

  很难对这样的绝望作出价值判断。那么,请安静一些,别再用大道理指责这个最困难时也不放弃母亲,一直努力生活的女子了,让她安息吧。

  如果可能,请给这个生命最后一点尊重,请记住:她叫杨元元,卒于2009年11月26日晨。


 【 第1页 第2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