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美国外交政策 武力打前锋

http://www.CRNTT.com   2009-12-09 10:58:04  


有研究报告称,美国会输掉阿富汗战争。
  中评社台北12月9日讯/《中国时报》今天登出林博文的文章“美国外交政策 武力打前锋”。作者分析:“越战失败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西贡政府太腐化无能,从吴廷琰到阮文绍皆不堪闻问。当地政府不行,如何对抗强敌?如今美国又遇到一个比阮文绍还烂的卡札政府,阿富汗这场仗怎能打呢?也许‘永远的危机意识’和‘以武力打前锋’的观念,一直在迫使奥巴马当世界警察头子。”文章内容如下:
 
  当年,甘乃迪总统碰到古巴飞弹危机以及詹森总统陷入越战泥淖,他们都会找一批号称“智者”(Wise Men)的外交大老到白宫献策、出点子。从已经解密的档案中可以看到,以前任国务卿艾奇逊为首的所谓“智者”所提供给甘乃迪和詹森的意见,并不怎么高明,有些更乏“智慧”可言。尤其是艾奇逊简直是个头脑简单的好战派,跟他所享的名声有点不符合。 

  尽管如此,历届总统还是秉承向外交大老请益的传统,每逢国家出事,总会找一批“智者”到白宫喝咖啡,脑力激荡数小时。然而,奥巴马上台后,并未延续这个传统(至少目前为止),但他另辟蹊径,喜欢找一些外交专栏作家聊聊,听听他们的意见。奥巴马不找“智者”,而信赖他自己的外交与国安团队,为了阿富汗问题,他们在两个多月内开了十次会。与会者说奥巴马像个教授一样,问个不停,亦鼓励与会者相互辩论,每个人都必须准备好功课,也有人缺席,奥巴马会问某某人怎么没来。 

  令人失望的是,奥巴马不敢打破传统,还是像过去的总统一样,喜欢当“世界警察”,到处耀武扬威。历任美国总统最爱讲的一句话是:“以武力作后盾的外交政策”,事实上,从二十世纪刚开始的老罗斯福时代,美国即已走向“以武力打前锋的外交政策”,胡萝卜加大棒政策就是典型的帝国主义作风。到了一九四九年,两件世界性大事更强化了美国以武力打前锋的外交政策,一是苏联在一九四九年八月核爆成功,二是中共在一九四九年十月革命成功。鹰派外交智囊积极游说杜鲁门总统,美国面对这两件有害无利的大事,必须“威而钢”。于是,一九五○年春天,国务院政策规画局新任局长尼兹(取代肯楠)为杜鲁门撰写了一份冷战最著名的文件〈国家安全会议第六十八号备忘录〉(NCS68),关中在其《意识形态和美国外交政策》一书中,对这份文件的内容与涵义有扼要的介绍。 

  尼兹在备忘录中说,面对苏联共产主义的威胁,美国有四项选择:一、回到孤立主义;二、赓续目前的围堵政策,但缺乏阻吓力量;三、对苏联发动先制攻击,先打再说,包括动用核武;四、加强军备、提高防卫能力增加军费。杜鲁门采取了第四种选择,从此美国的外交政策变成以武力作前瞻,以苏联及其共产集团为假想敌,而又充满恐惧与战备心态的现代炮舰外交。由军人转为学者的波士顿大学政治学教授贝塞维奇(Andrew J.Bacevich)在去年出版的《力量的制限:美国例外主义的终结》里,痛斥尼兹的这份备忘录乃是美国例外主义最有害的一个组成部分。 

  儿子在伊拉克战死的贝塞维奇说,当年尼兹和精神状态不太正常的部长佛列斯特(James Forrestal),一起为美国外交政策,塞进“永远的危机意识”,而左右了数十年的华府外交政策,直至今天。肯楠所提出的围堵政策,是以政治、经济与外交手段来堵住苏联集团向外扩张,而尼兹和佛列斯特则力主以军事力量来防堵和围困苏联集团。贝塞维奇认为佛列斯特(后跳楼自杀)乃是将美国外交政策军事化的教父。 

  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史讲座教授艾伦.布林克利(Alan Brinkley)上个月到纽奥良市二战博物馆发表主题演说后接受听众发问时表示,二战后美国所卷入的地区性冲突,绝大部分皆乏善可陈,韩战没输也没赢,至今仍呈僵持状态;越战最后弃甲曳兵,算是吃了败仗。伊拉克之役,是最莫名其妙的一场侵略战争,布什、钱尼和一群好战的新保守派把美国最丑陋的帝国主义行径发挥到令人发指的地步,这也是以武力打前锋的外交政策的代表作。可恨而又可悲的是,把美国推向伊拉克战争的祸首,如布什、钱尼、伦斯斐和赖斯现在都忙着写回忆录准备大捞一票,这批“战犯”的良心何在? 

  美国媒体最喜欢为总统贴标签,韩战被称为“杜鲁门的战争”,越战则是“詹森的战争”和“尼克森的战争”、侵略伊拉克是“布什的战争”,今天的阿富汗之役已被称为“奥巴马的战争”。奥巴马采取“增兵后退场”的战略,问题在于十八个月后可以退吗?退多少?留多少?乌合之众的阿富汗军警能够取代美军和盟军吗? 

  越战失败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西贡政府太腐化无能,从吴廷琰到阮文绍皆不堪闻问。当地政府不行,如何对抗强敌?如今美国又遇到一个比阮文绍还烂的卡札政府,阿富汗这场仗怎能打呢?也许“永远的危机意识”和“以武力打前锋”的观念,一直在迫使奥巴马当世界警察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