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中国政治改革的认识误区及契机

http://www.CRNTT.com   2009-05-17 09:46:41  


 
  历史的教训是,政治改革的“机遇期”稍纵即逝,它只青睐那些既有政治智慧又不乏政治勇气的人物。历史上的一些执政者,在他们认为自己有力量控制局势的时候,不假思索地拒绝改革,或是优柔寡断、掉以轻心,直到大势已去,才意识到“错失良机”。例如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为蒋介石及国民党政府启开了改革的“时间之窗”,如果蒋介石抓住国共两党共商国是的机会,抛弃内战思维,进行政治改革,与共产党组织联合政府,实行民主宪政,不仅可以避免一场历时三年的兄弟相残的内战,也不致被赶出大陆,中国就此建立起良性循环的宪政制度也未可知。

  改革往往是“逼”出来的。如何在压力之下换取长久的发展动力,需要做冷静的思考,精密的布局,更需要在思维上推陈出新,谋定而后动。对中国来说尤其如此,仅在经济层面“调控”,政治层面微波不兴,绝非上策。中国30年改革开放积累的各种社会问题,在经济危机的助推之下,必然会涌动、鼓荡乃至爆发,从而孕育着中国发展路向的无限可能。

  危机也是机遇,改革正当其时。一个重要的理论依据是改革需要外部动力,风平浪静的年代难以改革。其原因在于改革的本质是一场历史性变革,变革需要外部的触动。比较而言,在危机时刻推动政治改革其风险与成功的几率并存,但成功的几率更大一些,因为:一、在这个时间段民众的承受的能力往往也比较强,对改革者的努力会有更多的理解;二、推动改革所影响的组织业绩损失比和平时期少得多。就是说,改革的机会成本比较低,对推动者来说风险相对较小。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政治改革总是如履薄冰,而前进每一步都需要破除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与迷思。现在也是一样,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后,“中国特色”的体制似乎展现着特有的优越性,中国政府在汶川地震的迅速反应,北京奥运的完美落幕以及卓有成效的经济刺激方案,对比美国的包括美林证券、房利美、花旗银行、美国国际集团等金融巨无霸相继沉沦、白宫束手无策,无疑增强了中国对现有体制和发展方向的信心。

  于是乎就得出一个结论:不搞政治改革也能发展经济,不推动民主建设也能实现“强国梦”。但不能就此认为政治改革可有可无。

  邓小平说过,“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经济繁荣必带来利益纠葛,矛盾冲突。况且,诸如工人下岗、贪污腐败、两极分化等沉积多年的社会矛盾,仅从经济角度思考就很难有什么结果,唯有通过政治改革,完善体制和机制才能有效化解。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