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中日民间情感何以落差大?

http://www.CRNTT.com   2009-01-04 12:40:06  


  中评社香港1月4日电/联合早报发表新加坡旅日学者卓南生教授文章,比较2008年中日相互报导,追究为何中日两国民间情感反差会如此之大。文章指出,中日关系“回暖”、中国官民对中日关系普遍持乐观态度,但各种民意测验显示:日本人的中国形像不但未有改善的征兆,反而有每况愈下的现象。日本内阁府不久前发表的一项调查结果,更令许多人大感惊讶与失望:“对中国有好感”的日本人较去年下降2.2个百分点,以31.8%创下1978年开始调查以来的最低点。

  与小泉耍弄“靖国参拜牌”导致中日两国首脑无法会晤时代相比较,东京与北京的关系确已大为改观、两国各个层次的交流活动也很频繁,照理日本人的中国形像也会相应好转,怎么会落到《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署30周年以来的最低点?这究竟是因为日本民间对中国与中国人的认识赶不上日本精英管理层政策之调整,还是另有其他更深的原因?

  要回答这个问题,既得了解小泉时代以后两国首脑互访,共创“破冰之旅”、“融冰之旅”、“迎春之旅”乃至“暖春之行”的背景,也得探讨日本传媒对上述诸“旅”的解读与舆论诱导;与此同时,还得观察日本两年多来对中日关系问题的基调,特别是2008年1月以来日本传媒对“毒饺事件”铺天盖地的渲染及其影响。

         首脑互访各有原因

  先谈两国首脑互访的背景。对于北京来说,当前首要课题是如何营造一个和平与稳定的国内外环境。出自这样的考虑因素,北京对于邻国的领导人,只要不效仿小泉,不在靖国神社问题上制造麻烦,就将之视为“回暖”的第一步;与此同时,中国的主流媒体也相应给予热烈的掌声;至于负面的报导,则能减则减、能免则免。最明显的例子是,尽管各方对2006年新任首相安倍“不说去也不说不去(参拜靖国神社)”的模糊战术并非十分满意,但都持以向前跨进一步(或半步) ,充满期待的心情和态度。

  与此相比较,日本大众传媒对两国首脑之恢复交往固然也予以评价,但花更多的篇幅详述双方决策转变的原因,而不像北京那么乐观和充满着热情。

  冷眼旁观,安倍、福田和麻生三任首相对华态度之调整,是与他们的不稳定政治地位密不可分的。安倍得面对一年后参议院的大选;福田和麻生都得面对执政党在参议院大选受挫后、处处受反对党民主党牵制的窘境。

  基于此,上述三名首相无不把精力集中于内政,而无暇顾及外交。在对华态度上,三者都倾向于采取相对稳健的态度。因为三者明白,节外生枝并不利于其政权的稳定。与此相反,如果善于与邻国沟通和对话,还可作为刺激其支持率上升的武器。 “修宪内阁”首相安倍之所以部分“修订”其史观、积极主张推行“价值观”外交的麻生上台后之所以避谈其“自由与民主之弧”的外交构想,其道理也在于此。至于以“背水一战”为标榜,但在实际上是在推行无为而治的“协调型”政治家福田首相,当然更不希望中日两国此刻增添新麻烦。

  由此可见,小泉下台后中日关系之所以能维持着相对稳定的小康状态,并非由于其接班人较为“亲中”或对华态度有着真正意义上的战略转变。也许是因为这个缘故,两年多来日本大众传媒对中日首脑之会谈,最喜爱使用的标题之一是“日中(相互靠拢)演出”,有意无意向读者传达如下的信息:“这是一场外交秀”。在这一点上,北京与东京的舆论导向,不能说是差距不大。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