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风云变幻的1918天

  江门在1925年11月26日经广东省政府批准为省辖市建置(8月6日省政府第21次省务会议作出决定),至1931年2月26日止,为时5年3个月,即1918天。这是风云涌动,变幻非常的年代。具体表现如下:

  一、政治方面的变化

  1. 党政警由县属变为省直属。新会县不再管辖江门的一切要务。随即,相应的党政军机构陆续调整。1925年11月26日,成立江门市政厅;1926年4月20日,召开国民党江门市第一次代表大会,产生江门市党部第一届执委和监察委;1926年5月,驻市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三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十三师;1926年7月11日,广东第四区绥靖委员会在江门成立;1926年8月、9月,中共江门支部、共青团江门支部分别成立;1927年1月,中共四邑地方工作委员会(后改为五邑地委)成立,中共新会县委也在江门成立。

  2. 国共两党从合作走向对立。国民党“一大”之后,国共两党正式迈入合作之路。在国民党江门市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有8名共产党员当选为执行委员和监察委员;在国民党江门市党部内的组织部长、宣传部长、工人部长、农民部长、青年部长都是由共产党员担任。在军队,以周士第为营长的国民革命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一营驻防于江门。开始时,共产党组织、共青团组织、工会组织、农会组织、妇女解放协会以及有关报馆等进步社团还是公开活动的。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顿时在江门市上空笼罩着白色的恐怖。当时的军政头目下令军警镇压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共产党组织负责人受到追缉,进步社团、报馆受到查封,一批共产党人、革俞群众被捕并遭到杀害。共产党组织及其机关被迫转入地下活动,坚持同国民党反动派展开斗争。

  3. 群众革命运动由高潮暂时转入低潮。1926年2月1日,江门各界人士举行示威游行、反对日本出兵援助奉系军阀张作霖。同日,工人代表吕棠率领群众到市政厅请愿,反对市政厅厅长陆铤恩勒令封船,强迫船艇为驻军无偿运输和装卸货物。省政府认为,陆处理此事不当,罢免了陆的职务。3月,江门机器工会提出增加工资等项要求,支持米机工人罢工,后来资方同意了工人的要求,罢工结束。4月,江门各界发起成立国民会议促成会,召开反段(祺瑞)万人示威大会。7月,新会县各乡农民协会代表大会在水南祖庙举行;1927年2月,新会县农民自卫军8000人在江门举行武装大检阅。江门一度成为五邑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的中心。“四·一二”之后,市政厅厅长按照蒋介石的旨意,多次下令镇压群众革命运动。胡华、施旺等数十名农民运动骨干分子,袁汉、邓着等一批工人代表因此而被杀害。群众革命运动从此转入低潮。

  二、经济方面的变化

  城建、市政建设全新展开。江门建市,境域扩大,范围包括莱阳、紫坭、白沙、水南、北街以及原来的江门镇,人口增至81874人,密度为20468人/平方公里。1929年,成立了江门市政促进委员会,负责城市规划和组织施工工作。随之,市政建设大规模展开,沿街兴建了一批2至4层楼房,在常安路一带还兴建4至6层楼宇。筑路进度加快。集资20余万白银修筑鱼栏至聚源路口的长堤1.8公里。续修了常安路、钓台路,扩宽了太平、塘步、新市、莲平、更兴等13条马路,总长368.54米。其时,较大的建筑公司有天成、建益、新成、有成、大利、永利、几何、益建等20多家,兼营建筑、装修,建筑从业人员有300多。从1925年开始,江门开通第一条公路(江门至杜阮),逐步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路交通运输的格局。其中公共汽车营运方面,经营的公司和路段有:冈州汽车公司开业的江门至新会县城的冈州公路,全程10公里;东洲公司负责的江门至外海客运业务,全程6公里;1927年5月,由新宁铁路公司经营北街至江门至会城有轨汽车业务;1930年,由江门美孚洋行成立利达汽车公司,有30座位的客车5辆,经营常安路至北街客运业务,全程6公里。

  经济贸易全面繁荣。市区机械工业不断长进:从1925年开始,有彭流、冯昌记等机器修理厂和铸造厂开业;在江门河南岸的上沙、中沙、下沙、文昌一带,设有10多家修造船厂。全市轻纺工业十分兴盛:江门制纸股份有限公司(即江门纸厂前身)于1913年2月建成投产,这是江门第一家机械化轻工企业。从1925年开始,江门相继开办了织布、印刷、肥皂、火柴、糖果、饼食、米面制品、酱油、酿酒等。其中有机械化或半机械化,多数是手工操作的工场、作坊,且以前店后场的“夫妻店”、“父子店”为多。较为出名的轻纺产品有“三桁瓦”家族的利器(尤为刀具)、光明厂的火柴、江门制纸股份有限公司的本槽纸和新闻纸、“二利”的锄头等。碾米厂、榨油厂、烧腊厂等商办工业也有发展。江门商贸生意兴隆:各地客商纷至沓来,四乡小贩肩挑云集。至建市后期,全市已发展的商贸行业有绸布业、百货文化用品业、五金电器颜料化工业、糖烟酒茶业、牲口屠宰业、水产业、酒楼旅业等,商户约3000多家,其中鞋店22家、钟表店7家、镜画灯饰店16家、洋货店5家、文化用品店9家、五金店20家、电器店2家、石油产品店8家、水产品店24家、旅业店铺17家、专营进口米店16家。从事外贸的公司多般与港澳的同行结伙成网,其生意越做越大。全市对外贸易年均进口总值达926.1万两,为市建时期年景最好。江门生产的机制纸、生丝、酱油、火柴、烟丝,远销欧美各国和南洋群岛各地,颇受欢迎。金融行业蒸蒸日上:1928年,上海私营金城银行江门办事处挂牌;翌年,私营江门工商银行开业; 1930年,私营岭海银行江门支行营业。这与各类的银号、钱庄、当押店铺、保险代理以及建市前开业的多家公立银行联成一体,有力地扶持了当时江门市经济的繁荣。

  地方财政以自收自支为主。江门建市时期,市政厅设有财政局,而税收由厘厂(相当于后来的税所)负责。那时平均年财政收入约25.2万元,支出27.6万元。撤销市建制之后,财政局和江门厘厂同时撤销,江门的财政划归新会县财政局。

  当时,专责全市经贸工作的行政部门是市政厅下辖的财政局、工务局,外贸行政事务则由江门海关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由业主自理,政府从不干涉。在市建制之前,江门的经济规模小,总量少,市场不旺,缺乏活力,行业发展缓慢;在市建制之后,江门经济逐步形成规模,工业、手工业、商业服务业、交通邮电业、金融业和对外贸易都创历史新高,成为广东重要商埠、通商口岸,房屋、道路、市容、市貌大为改观,呈现一派繁荣景象,有“小澳门”之称。在撤销市建制之后,江门属新会县第12区辖镇,新会县政府机关从会城迁到江门石湾庙。从此,江门镇的经济重新纳入新会县的范畴。

  三、文化教育社会事业方面的变化

  在市建制期间,新闻事业由不断发展到停滞不前。由于新闻工作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导向性,因而使它的发展与政治生活、党派活动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那时,全市在原有三份报纸的基础上新增了1926年由共产党员主办的报纸《江门民国日报》、《四邑平报》;1929年由国民党当局办的报纸《四邑民国日报》;同年,五邑记者联合会在江门成立。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公开反共,接着《四邑平报》被查封停刊,《江门国民日报》先被强行接管后因销路不佳而辍刊,《南强报》也自动停办,而只剩下《四邑新商报》一份。

  教育事业进步较快。办学不仅层次多样,而且渠道增多。1929年,江门已有小学50所,在校学生4645人,每万人口中有小学生777人,另有村师范1所、小学附设幼稚园1所。

  文化事业不断兴起。1925年,新大陆戏院建成开业,设有座位700多个。1929年,大同戏院因开辟长堤而被拆,而有1100个座位的中华戏院正式开业、中山纪念堂隆重落成。1930年,建成首家有声电影院--—江声电影院,设有座位600个。1931年,中兴戏院建成开业,设有座位1200个,设备是从德国引进的双台电影放映机,声光清晰。那时,多数电影院放映西片,上座率很高。观众看戏可以边看边饮茶。

  群众体育活动逐年增多。1928年,一些工人、店员、职员自发参加篮球活动;市立中学还组建排球、篮球、垒球等运动队,开展校际比赛。民间的舞龙、醒狮、武术、龙舟等活动在传统节日庆典中成为不可缺少的项目。

  医疗卫生事业上新台阶。1926年3月,红十字会江门分会成立,有会员30多人。随之,江门市戒烟医院、四邑明善医院先后开业。这些医疗卫生单位与民国初年兴办的教会医院——仁济医院(今江门市中心医院的前身)一道,由于医院设备较为先进,医术比较高明,前来求医的城乡群众络绎不絶,在粤西乃至全省享有盛誉。不少的以家为寓的私人中西医师,或行医乡里,或开铺坐堂,成为医院诊所必要的补充。在饮食卫生方面,市政厅民政局卫生课多次派员调查、检验公共屠场,发现屠户屠宰病变、死猪则及时查处。

  综上所述,江门被批准为省辖市为期只有1918天。这期间政治、经济、文化有空前奠后的发展,是因为它的行政格局提升,管理体制相对独立,自主决策权力增大,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挥了促进作用。但是,在“四·一二”蒋介石背叛革命之后,国共合作已经瓦解,作为上层建筑的主体部分国家政权被反革命势力所篡夺,它开始成为经济基础发展的桎梏。与此同时,随着江门降格回到区辖镇,这一上层建筑的调整对经济基础也会造成某些局限性的影响。历史还证明,由于阶级关系和阶级矛盾的变化,革命阶级和新生的反动势力的对立越来越加剧,必然会制约生产力的发展。

  (本文载于《炎黄天地》杂志2006年第1期)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