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河口海岸研究在逆境中生存发展

  一、简要回顾

  中山大学河口海岸研究所是我校唯一的、也是历史最悠久的涉及海洋研究的实体科研机构,其前身为地理系的“河口研究组”,成立于1964年,当时有研究人员12名;1978年更名为“河口海岸研究室”;1990年经学校学术委员会投票表决通过,成立“河口海岸研究所”。

  中山大学河口海岸研究所(组、室)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综合研究河口海岸的动力过程、沉积过程和地貌过程,并注重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历史过程与现代过程研究相结合,由此带动了河口海岸动力学、河口海岸沉积学和河口海岸地貌学在我校的发展,为促进我国河口海岸动力地貌学的发展及其学科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山大学的河口海岸研究,着力解决了港口与航道的工程泥沙回淤问题和岸滩演变问题,其研究成果为华南众多港湾和港口、航道开发的成功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山大学年轻的河口海岸研究者与老一辈的学者一起,承担国家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项目“中国典型河口发育规律研究”,成为我国河口研究的开创者之一,为中国的大河河口特别是珠江河口的研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文革后期曾与水文教研室合并招生水文本科专业,自1981年开始招收自然地理学河口海岸方向的硕士研究生。

  80年代至90年代是河口海岸研究的蓬勃发展阶段,其间承担了广东省01号重点科研项目“珠江三角洲综合整治调查与关键技术试验”(1980-198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河口主要沉积动力过程研究及其应用”的子课题:陆架水入侵河口沉积动力过程(1988-1992)等方面的研究。研究了华南许多港口和航道的工程泥沙条件、动力特征和岸滩演变,如海口港、湛江港、茂名港水东港区及博贺港区、阳江核电和台山核电站工程岸段、上下川岛附近水域、新会崖门港、珠海高栏港、广州港的新沙港区与南沙港区及伶仃航道选线、深圳妈湾港、中山市深水港、蛇口港、大铲湾港区、桂山港、哑铃湾澳头港、惠来神泉电厂港口、汕尾电厂煤码头及汕头港等。这些研究既为华南众多的港口开发和近岸工程建设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撑,同时也积累了一大批珍贵的观测数据和研究报告,促进了河口海岸研究者在各自研究领域中对一些基础理论问题的深入研究探讨,可谓硕果累累。在此期间,河口海岸研究所在职人数多达16人,教授3-6人、副教授多人,为社会各界培养和输送了从事有关河口海岸的专门人才(硕士、博士)20多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其中一项为重大项目子课题),国家攻关项目3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外合作项目4项,国家职能部门和有关单位委托的应用和应用基础研究项目近百项,编写研究报告百余份,出版专著、译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百多篇。同时成立动力沉积环境分析实验室,完善了河口动力与环境动态监测和数值模拟等基础条件和设施。

  二、近10年于逆境中求发展

  近10年来,河口海岸研究所几经周折,几经评估,竟能残存,离不开学院的支持和河口海岸研究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于逆境中求生存,于沉淀中求积聚,于困境中寻机遇,在老一辈河口海岸学者过去研究工作基础上,本着“为往圣继絶学”之精神,继续深入研究河口海岸典型的动力、沉积及地貌过程,同时也努力拓展新的研究方向,培养出多名优秀的硕士、博士,并在以下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1) 珠江三角洲河床演变与水文动力的异变关系研究。首次系统地对珠江三角洲近几十年来的河床演变包括自然演变及人类干预下的演变特征进行了探讨,同时揭示珠江三角洲径、潮动力的异常变化规律,强调人类活动特别是无序采砂是珠江三角洲河床演变的一个最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动力异常的关键因子。发表SCI论文1篇,一级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了有关网河型水道河床演变专著1部,在相关部门和工程应用部分获得好评,研究成果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奬。

  (2) 在珠江三角洲网河区的河床演变研究基础上,首次系统研究珠江三角洲网河无序的、超常规的、高强度的人类采砂活动,揭示采砂活动的时空分布规律,对由此而引起的动力格局的异变进行探讨,如网河区主要汊道分流比、分沙比的调整,珠江三角洲潮汐动力的异变研究如三界变化研究:咸潮界、潮流界和潮区界的历史演变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成果。成果获中国航海科技奬等多项。

  (3) 华南海岸过程及演变规律的研究。全面系统开展了华南弧形海岸与海滩动力地貌过程的研究,在SCI 刊物及国内一级刊物发表了多篇论文,并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关于弧形海岸海滩过程研究的专著,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同时,采用新的资料,针对新的问题,重新对典型的沙坝泻湖海岸体系的演变、整治进行了探讨研究。

  (4) 提出了富有华南特色的“河口界面论”的理论框架,即将河口自身视为界面,初步探讨了河口界面功能和行为,富有创意,这为进一步研究河口陆海相互作用提供了新思维、新视角,受到学界的关注。依据该“河口界面论”的理论,具体分析了珠江河口的界面过程及其排洪效应,取得了不少新的认识和看法,甚有理论意义及实际应用价值。

  (5) 珠江河口的沉积动力及演变过程的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对珠江口特别是伶仃洋海区及磨刀门海区近20年来的沉积动力特征及演变规律进行了较为深入地研究,并强调珠江三角洲水沙分布特征的改变对近期河口演变的影响。近年开展的以珠江河口动力变异为目标的研究,因地形的改变必然导致动力条件的变异,故对珠江口河床形态、滩涂变化(滩涂围垦)进行调查,并对滩涂围垦引起动力变异方面进行探讨,应用数学模型模拟围垦对水动力条件的影响,有多篇硕士论文,如鸡抱沙围垦、黄茅海围垦等。

  (6) 珠江口难降解毒害有机污染物的分布、扩散和迁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获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和省基金资助,在一级刊物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7) 珠江河口的盐水入侵规律及机制研究,包括夏季珠江河口冲淡水的扩展规律及影响机制的研究,也包括枯季咸潮入侵的规律、影响因素及预报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8) 港口和航道资源方面,近年来对茂名港博贺港区的建港条件与开发方案研究和回淤分析研究、深圳港大铲湾集装箱码头区开发之大铲湾滩槽稳定性和淤积趋势研究、台山核电工程海域岸滩演变、台山川岛建港条件论证和回淤分析、蛇口港出海深水航道选线研究、黄埔出海航道开发方案、中科合资广东炼油南沙项目码头工程之桂山港址深水航道沉积动力环境和滩槽演变及泥沙回淤分析研究等几十项研究项目,既延续、充实了原有的华南港口及航道的研究,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积累。

  三、80周年感言

  河口海岸的地理位置独特,环境特殊,有许多重要的基础(理论)问题有待于我们去开拓和研究。发展海洋经济战略的需要,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的落实,将会有更多的实际问题和应用研究需要去解决,如该学科得到应有的重视,未来的河口海岸学将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河口海岸学是中山大学的特色学科,华南海岸的依托和珠江之泮的优越区位,令河口海岸研究具有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世界有三分之二的人口集中分布在河口海岸地带,河口海岸及其研究的重要性将日益凸显。中国科学院即痛感长期没有这一领域的研究机构而坐失良机,才下决心于2006年在山东烟台成立中国科学院海岸带研究所;而中山大学早在四十多年前就已率先拥有历史悠久的研究机构——河口海岸研究所(组、室),这是值得庆幸的,表明中山大学对学科把脉准确而极富前瞻性。河口海岸学,曾经作为中山大学地理系的优势学科之一,为中山大学地理系赢得过荣誉,近年也曾与自然地理学整合在一起,与自然地理学携手形成互补,有所发展;但10年竟未引进人才而成发展痼疾!昔日风光不再,常有“门前冷落车马稀”之凄凉,如今,应学校的要求,河口海岸研究所已从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整合到海洋学院,从学科发展而言,虽说是机遇,然河口海岸研究所生于地理、发展壮大于地理、离别于地理,不能不让人感到依依不舍,心存惜别!倍感中山大学自然地理学承受不起这一而再、再而三的整合而分散。在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成立80周年之际,衷心祝愿未来好运!!

  四、近10来年研究成果展示

  (一)专著

  出版专著4部:

  (1) 罗宪林,杨清书等. 珠江三角洲网河河床演变,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2) 李春初等. 中国南方河口过程与演变规律,科学出版社,2004.

  (3) 戴志军,李春初. 华南弧形海岸动力地貌过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 李春初。学思集-李春初地理文选,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08。

  (二)获奬情况

  各类奬项有6项: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河口主要沉积动力过程研究及其应用”,中山大学(第3完成单位)和李春初(第4完成人)1999年获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奬。

  (2) 交通部广东省航道局攻关项目“东江三角洲网河水沙特征和河床演变研究”,中山大学(第2完成单位)和杨清书(第3完成人)2005年获中国航海学会“中国航海科技奬”三等奬(证书编号:HG 05-03-22-03)。

  (3) 交通部“九五”重点攻关项目“珠江三角洲网河水沙特征及数学模型研究”, 2000年中山大学(第2完成单位)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奬。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长江河口盐水入侵规律及其应用研究”,中山大学杨清书(第13完成人)2008年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奬(证书编号:2007-223)。

  (5)“十五”广东省交通厅科技项目《东江及东江三角洲水沙及数学模型研究》 负责人,该课题已于2004年12月通过广东省交通厅组织的专家鉴定,于2005年度获中国航海学会科学技术奬三等奬。

  (6)2003年1月,交通部广东省航道局攻关项目“东江三角洲网河水沙特征和河床演变研究”,2004年3月完成,经费47万元;2005年,中山大学(第2完成单位)和杨清书(第3完成人)获中国航海学会“中国航海科技奬”三等奬(证书编号:HG 05-03-22-02、HG 05-03-22-03)。

  (三)论文

  论文约90篇:

  (1) 杨清书.珠江三角洲的水位变化趋势及其本征模型[J].海洋科学,1998,23(1):47-51.

  (2)杨清书,沈焕庭,刘新成.应用数字滤波器消除潮位短周期波动对确定海平面变化趋势的影响[J].水科学进展,1998,9(4):356-360.

  (3)杨清书,罗章仁,张修杰.珠江三角洲近几十年水位变化趋势研究[J].热带海洋,1998,17(2):9-14.

  (4)杨清书,罗宪林.珠江口伶仃洋海平面变化趋势研究[J].地理科学,1999,19(2):125-127.

  (5)杨清书,傅家谟,罗章仁,杨干然.西北江三角洲来水来沙的非线性分形特征[J].泥沙研究,2002,(6):15-18.

  (6)杨清书,沈焕庭,罗宪林,罗章仁,杨干然,欧素英.珠江三角洲网河区水位变化趋势研究[J].海洋学报,2002,24(2):30-38.(一级学报)

  (7)杨清书,罗章仁,沈焕庭,杨干然.珠江三角洲网河区顶点分水分沙变化及神经网络模型预测[J].水利学报,2003,25(6):56-60. (一级学报)

  (8)杨清书,欧素英,麦碧娴,傅家谟,盛国英.珠江虎门潮汐水道多环芳烃的分布、组成及来源分析[J].海洋通报,2003,22(6):1-8.

  (9)杨清书,欧素英,谢萍,麦碧娴,傅家谟,盛国英.珠江虎门潮汐水道水体中多环芳烃的分布及季节变化[J].海洋学报,2004,26(6):37-48. (一级学报)

  (10) 杨清书,麦碧娴,傅家谟,盛国英,王静新.珠江干流河口水体有机氯农药的时空分布特征[J].环境科学.2004,25(2):150-156. (一级学报)

  (11)杨清书,麦碧娴,罗孝俊,傅家谟,盛国英,林峥.珠江澳门水域水柱多环芳烃初步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4,17(3):28-33.

  (12)杨清书,麦碧娴,罗孝俊,傅家谟,盛国英,林峥.澳门水域水体有机氯农药的垂线分布特征[J].环境科学学报,2004,24(3):428-434. (一级学报)

  (13)杨清书,麦碧娴,傅家谟,盛国英,罗孝俊,林 峥.珠江虎门潮汐水道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入海通量研究[J].地理科学,2004,24(6):704-709.

  (14)杨清书,麦碧娴,傅家谟,盛国英,胡学.珠江干流河口水体有机氯农药的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05,25(Sl):47-51. (一级学报)

  (15)杨清书,雷亚平,欧素英,麦碧娴,傅家谟,盛国英. 珠江广州河段水环境中多环芳烃的组成及其垂直分布特征[J]. 海洋通报,2008,27(6):34-43.

  (16)杨清书,雷亚平,欧素英,麦碧娴,傅家谟,盛国英,谭超.珠江虎门河口水体有机氯农药的垂向分布及二次污染初步研究.地理科学,2008,28(6):820-825.

  (17)谭超,杨清书,刘秋海,韩志远,胡德礼.东平水道上段30年来河道演变研究.热带地理,2008,28(4):311-316.(通讯作者)

  (18)Qingshu Yang,Ping Xie. The changes of sediment concentration and discharge in recent five years from the Pearl River delta ,China. Proceedings of the workshop: Climate Variable and Human Activities in Relation to Northeast Asian Land-Ocean Internation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Coastal Zone Management. NanJing, China, December 4-8, 2004(APN Project 2004-18-NMY), 46-48.

  (19) 贾良文,杨清书,钱海强,罗宪林,罗章仁,杨干然. 近几十年来西北江三角洲网河区顶点的河相关系[J].地理科学,2002,22(1):57-62.

  (20)麦碧娴,杨清书,傅家谟等.澳门水域水柱剖面中有机污染物初步研究[A].澳门环境与城市发展科学研究[C],(主编:王志石,陈吉宁,杜鹏飞).澳门:澳门大学出版社,2002,125-134.

  (21)陈兵,杨清书等. 伶仃洋水和沉积物中烷基酚的分布特征,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出版), 2006, 34(5).

  (22)沈焕庭. 杨清书. 罗宪林.2002。珠江三角洲网河区水位变化趋势研究,海洋学报,24(2)

  (23)何兰. 杨清书. 欧素英.2003。西、北江干流的水文泥沙变化特征。广东水利水电,(1)

  (24)贾良文,罗章仁,杨清书等. 大量采沙对东江下游及东江三角洲河床地形和潮汐动力的影响. 地理学报, 2006, 61(3).

  (25)田向平,李春初,汕头湾悬移质石英与含沙量的关系及显损含沙量年出现率推算,泥沙研究,2004,(4):51-55。(EI收録)

  (26)田向平,李春初,舄湖潮汐通道水力特性与治理,海洋通报,2006,25(4):9-15。

  (27)田向平,李春初,海南小海舄湖环境的破坏与治理,海洋环境科学,2007,26(1):91-94。

  (28)

  (29) 刘中秀,田向平,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1):17-18。

  (30)王世俊,李春初,田向平,海南岛小海沙坝-泻湖-潮汐通道体系自动调整变化,台湾海峡,2003,22(02):248-253。

  (31) 何为,李春初,田向平,磨刀门拦门沙区域的泥沙沉积与口门治理,人民珠江,2005,(s2):57-60。

  (32)杨蕾,李春初,田向平,珠江磨刀门河口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及其分布特征,生态环境,2006,(3):490-494

  (33)雷亚平,迈向21世纪的粤港奥海洋资源开发,虎门潮汐水道发育模式与工程影响的运动机制。热带地理,1999,119(4)

  (34)Li Chunchu, Lei Yaping, He Wei, et al. Land-Ocean interaction in modern delta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China.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B), 2001, 44(supp.): 63-71.

  (35)Lei Y.P, C.Y. Wu, and J.Y. Chen. Reclamation and regulation in Pearl River Delta, China. In: Engineered Coasts. Jiyu Chen, Doeke Eisma, Kenji Hotta and Jesse Walker (Ed.).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2. 199-228.

  (36)李春初, 雷亚平,何为,等. 珠江河口演变规律及治理利用问题. 泥沙研究, 2002, (3): 44-51.

  (37)雷亚平, 杨清书, 贾良文,等. 从河床演变看东平水道航道整治和河床采沙效应.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03, (3):13-17.

  (38)雷亚平, 杨清书, 欧素英,等. 近数十年来东平水道河床演变特征. 热带地理, 2003, 23(4): 309-314.

  (39)欧素英, 杨清书. 珠江三角洲网河区径流潮流相互作用分析. 海洋学报, 2004, 26(1):125-131.

  (40)欧素英, 陈子燊. 小波变换在相对海平面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地理科学,2004,24(3):358-364.

  (41)欧素英, 罗宪林.粤西博贺沙坝—泻湖海岸体系的沉积环境演变. 海洋地质动态, 2004,20(8):1-4.

  (42)Suying Ou, Hong Zhang, Dong-xiao Wang. 2007. Horizontal Characteristics of Buoyant Plume off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during Summer. 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 SI 50, 652 – 657.

  (43)欧素英,王东晓。夏季珠江口冲淡水扩展变化及原因分析。第十届中国河口海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34-43

  (44)欧素英, 杨清书.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在航道、港口潮水位预报中的应用.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08,2:67-80

  (45)欧素英. 珠江三角洲咸潮活动的空间差异性分析。地理科学,2009,第1期。

  (46)陈子燊; 欧素英; 戴志军,等。岬间海湾滨面带波浪结构和外观统计特征。海洋通报,2001,20(3)。

  (47) 戴志军, 路海亭, 欧素英.海滩体积时空变化和波浪场的奇异谱分析.海洋学报(中文版),2008年 03期.

  (48) 戴志军, 陈子燊, 欧素英. 海南岛南渡江三角洲海岸演变的波浪作用分析[J]. 台湾海峡 , 2000,(04).

  (49) 戴志军. 陈子燊. 欧素英.2002。粤东汕尾岬间海滩剖面月内日变化过程特征分析,热带海洋学报,21(1)

  (50) 刘海洋、陈俊合、欧素英,水文,2004,24(5),北江中下游洪水计算耦合模型探讨

  (51) 罗宪林. 李春初. 牟崇键.2001。伶仃洋有孔虫生物群和埋葬群的比较及河口沉积作用分析,海洋学报,23(4)

  (52) 罗宪林,海南岛南渡江三角洲的废弃与侵蚀。海洋学报2000,22(3)。

  (53) 罗宪林,海口东水港拦门沙的演变与航道整治。第八届全国海洋工程学术论文集,海洋出版社,1997

  (54) 罗宪林. 珠江三角洲咸潮灾害主因分析, 自然灾害学报, 2006年 6(6).

  (55) X.L. Luo*, E.Y. Zeng, R.Y. Ji, and C.P. Wang. Effects of in-channel sand excavation on the hydrology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China. Journal of Hydrology , 2007, 343: 230-239.

  (56) 周作付. 罗宪林. 罗章仁.2001。近年珠江三角洲网河区局部河段洪水位异常壅高主因分析。热带地理,(4)

  (57) 李春初 论河口体系及其自动调整作用。地理学报, 1997, 52(4)。

  (58) 李春初,全球变化与我国海岸研究。地球科学进展,1999,14(2)。

  (59) 李春初,海南岛渡江三角洲北部沿岸的泥沙转运与岸滩运动。热带海洋,1997,16(4)

  (60) 李春初,认识珠江,保护珠江——试论广州至虎门潮汐水道的特性和保护问题。热带地理,1998,18(1)

  (61) 戴志军, 李春初, 王文介, 等. 华南弧形海岸的分形和稳定性研究. 海洋学报, 2006, 28(1): 176-179.

  (62) 王世俊,李春初,唐兆民.河口冲刷时间的研究进展与问题.台湾海峡, 2004, 23(1): 116-122.

  (63) 王世俊 李春初 田向平.2003. 海南岛小海沙坝-泻湖-潮汐通道体系自动调整及恶化.台湾海峡,22(2)

  (64) Dai Zhijun, Li chunchu. Coastline configuration and geomorphologic development mode of arc-shaped coast in South Chin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4, 14(4): 473-480.

  (65) Dai Zhijun, Li chunchu, Zhang Qingling. Fractal analysis of shoreline patterns for crenulate-bay beaches, Southern China. 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 2004, 61: 65-71.(SCI)

  (66) 戴志军, 李春初, 陈锦辉. 华南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研究. 地理科学进展, 2004, 23(5): 10-16.

  (67) 戴志军, 李春初. 华南弧形海岸岸线形态与地貌发育模式. 地理学报, 2004, 59(5): 738-744.

  (68) 戴志军. 螺线海岸判定准则及其在华南弧形海岸形态中的应用. 热带海洋学报, 2004, 23(3): 43-49.

  (69) 何为. 李春初. 雷亚平.2001。沙坝-泻湖海岸动力地貌学研究进展,台湾海峡,20(4)

  (70) 何为,李春初,沈汉堃,田向平等,海南岛小海舄湖通道治理方案研究,人民珠江,2005,(s2):28-30。

  (71) 王世俊, 胡达, 李春初. 磨刀门河口近期演变及其排洪效应. 海洋通报, 2006, 25(2): 21-26.

  (72) 陈子燊,珠江伶仃洋河口湾铜鼓水域水沙净输运分析,海洋工程,1999,17(1)

  (73) 陈子燊,海滩碎波带波能振荡的多尺度分析, 热带海洋,2000,19(1)。

  (74) 李志强,陈子燊.2003。砂质岸线变化研究进展,海洋通报,22(4)

  (75) 陈子燊,李志强, 李志龙.2002。海滩碎波带波性质的统计对比分析,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1(6)

  (76) 李志强,陈子燊.2002。海滩平衡剖面形态研究进展。海洋通报,21(5)

  (77) 戴志军. 陈子燊. 李春初.2001。岬间海滩剖面短期变化的动力作用分析,海洋科学,25(11)

  (78) Wu Chaoyu,Sea level rise and its impacts on the Pearl river delta and the coast of Guangdong province,China. Current Topics in wetland geochemistry,1999,Vol3

  (79) Wu Chaoyu,The differential sedimentation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in the last 5000 years and its infulence on the urban and infrastructure planning of Hong Kong,PACON’97,  1997,Hong Kong

  (80) 应秩甫, 1999. 粤西沿岸流及其沿岸沉积. 中山大学学报, 38,3:85-89

  (81) 应秩甫,1994。珠江口伶仃洋锋的类别及其对河口沉积动力的影响。热带海洋,13(2),25-32。

  (82) 应秩甫,1995。伶仃洋内沉积动力特点。热带海洋,14(2)239~253。

  (83) 罗章仁. 人类活动引起的珠江三角洲网河和河口效应. 海洋地质动态, 2004 ,20(7): 35-36.

  (84) 黄少敏 罗章仁,2003。海南岛沙质海岸侵蚀的初步研究。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5)

  (85) 戴志军. 韩丽. 施伟勇.2001。粤东后江湾沙坝-泻湖海岸系统的演变及动力分析,台湾海峡,20(2)

  (86) 任杰. 刘沛然. 戴志军.2001。粤西海陵湾底质沉积特征与泥沙输运路径,台湾海峡,20(1)

  (87) 任杰. 周作付. 林卫强.2001。伶仃洋低频水流与水沙纵向输运,海洋通报,20(1)

  (四)研究项目

  研究项目30余项:

  (1) 李春初等,珠江河口陆海相互作用与河口演变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 戴志军,李春初等,华南弧形海岸动力地貌过程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 李春初等,广州出海水道动力地貌模式及保护利用研究,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4) 李春初等。广东弧形海岸与海滩研究,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5) 杨清书、杨干然、欧素英等,38.2万元,2000~2002,北江下游水文同步测验研究,项目来源:交通部广东省航道局。

  (6) 杨清书,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珠江正干河以体系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汇源与水动力关系”, 0.9 万元,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 2006年11月17日,第一完成人。

  (7) 杨清书,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河段水环境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潜在的二次污染研究”(编号:030473)的第一完成人(2004年1月—2005年12月,经费:6万元)。

  (8) 杨清书等,15万元,2001-2002,东平水道航道整治工程的效果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研究,项目来源:交通部广东省航道局。

  (9) 杨清书等,经费为49万,2002.7~2004.7,东江三角洲网河水沙特征及河床演变研究,项目来源:交通部广东省航道局。

  (10) 杨清书等,95.2万元,2004.9~2006.6,珠江三角洲主要航道潮汐动力的变化及其对航道的影响,项目来源:交通部广东省航道局。

  (11) 杨清书等,3.5万元,2005.08.31,顺德河道南庄龙津水泥装缷场工程防洪、纳潮影响数值计算,项目来源:广东省水利厅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12) 杨清书等,16万元,2006.06.05,青岐涌大桥等项目防洪影响数值计算, 广东省水利厅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13) 杨清书等,9.0万元,2006.12.15,东江下游及三角洲供水水源保证工程环境影响评价,项目来源: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

  (14) 杨清书等,17.85万元,2006-2007,福山-邦亚地区油源和成藏地球化学研究,项目来源:海南福山油田勘探开发有限公司。

  (15) 杨清书等,38.42万元,2008,海南福山凹陷红光地区及广西桂中地区烃源岩评价及油源研究,项目来源:海南福山油田勘探开发有限公司。

  (16) 罗章仁,罗宪林,杨清书等,交通部“九·五”攻关项目“珠江三角洲航道网水沙及数学模型”研究II级子课题:珠江三角洲主要水道河床演变研究,(1998年1月-2000年12月,经费:33万元);

  (17) 欧素英,杨清书等, 15万元,2007,基于卫星遥感的珠江口咸潮预测技术,广东省科学技术厅(重大专项)。

  (18) 欧素英,罗章仁,杨清书等。经费为13万元,2003.9~2004.7,茂名港博贺港区沙坝澙湖海岸地貌演变及其港口建设效应,项目来源: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

  (19) 雷亚平,杨清书,欧素英等,10万元,东江口海洋地质调查专用码头泥沙回淤研究,项目来源:海洋地质调查局(广州)。

  (20) 田向平,杨清书,21万元,2006-2007,上下川岛附近水建港自然条件研究 项目来源:台山市港航管理局

  (21) 田向平,李春初等,万宁市小海综合治理规划之小海口门动力、泥沙、演变及治理专题研究,2001-2003年,22万元,项目来源:中水珠江水利委员会

  (22) 李春初,田向平等。广州港南沙港区环境泥沙条件研究,2002-2003,29万元,项目来源:广州港务局

  (23) 李春初, 田向平等。珠江口东四门的历史演变与广州港南沙港址建港自然条件分析。2003年,6万元,项目来源:广州港务局

  (24) 田向平,李春初等。磨刀门口外拦门沙演变机理与整治措施研究。2003-2005年,22万元,项目来源:中水珠江规划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25) 李春初,田向平等。惠来电厂港口工程弧形海岸海滩变形及其对港池回淤的研究。2004-2005年,10万元,项目来源: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

  (26) 田向平,李春初等。惠来神前电厂港口工程预可-海岸动力地貌及海岸演变分析研究。2004-2005年,8万元,项目来源: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

  (27) 田向平,李春初等。磨刀门河口河床与拦门沙演变研究。2005-2007年,25万元,项目来源:广东省珠江河口管理局

  (28) 李春初,田向平等。珠江河口界面过程及其排洪效应研究。2005-2007年,69.1万元,项目来源:广东省珠江河口管理局

  (29) 雷亚平,李春初等,中山港出海深水航道建设工程沉积动力环境与滩槽研究研究

  (30) 李春初,雷亚平等,桂山港址深水航道沉积动力环境、滩槽演变及泥沙回淤分析研究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