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加快建设,促进学院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自2002年成立以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把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作为学院工作的重点,按照既定的发展目标和要求,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促进学院教学科研等各项事业的快速持续发展。

  一、整合资源,优化结构,搭建服务大平台

  学院领导班子根据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我院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对事关学院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和讨论,不断补充和完善,形成以下共识:

  1、整合建院之初的人、财、物,坚持“引进优秀人才”战略,在构筑学科梯队、集聚创新团队上寻找新思路、推出新举措,开创了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1)按照“制度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制度选人、制度淘汰人”的思路进行人才选拨。院学科建设的加快,带来师资队伍的相对紧张。本届领导班子制订的人才引进及教师聘任制度强调:不留本院毕业生,注重“顶天”、“立地”的不同情况,即博导、教授聘任向“顶天”的学者倾斜(必须要发表高级别的文章并承担一定级别的纵向项目),“立地”者看重其社会影响,更看重从中提炼科学问题。按这样的制度,学院在“十五”期间引进15人:特聘教授1名(黎夏教授,杰出青年、长江学者、985二期平台负责人);“百人计划”5名;教授、国外学成回国博士4人;直接引进外籍学者任教国内著名大学博士、博士后 5名。

  (2)做好高层次人才推荐工作。自2005年以来,我院共有2位老师获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为适应学院发展不断调整师资、办公用房,积极主动争取资源改善实验条件等

  (1)整合机构,调整师资,凝聚人心,加强平台建设

  学院成立之后,对原有的6个独立的教学、科研单位进行调整,把系、所(中心)合并,成立了4个系(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国土资源与环境学系、水资源与环境系、遥感与地理信息工程系)、1个实验中心(地理学实验教学中心)、9个研究开发机构(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应用中心、河口海岸研究所、土地研究中心、水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规划设计研究院及广州中大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和自然灾害研究中心),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这样,将所有专业教师整合到统一的教学单位和科研单位,便于实施教学管理,也便于进行科研协作。机构的整合过程,实质上也是搭建平台的过程,也是团结人心、凝聚力量的过程,为今后的齐心协力谋学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2) 在办公用房上,学院采取统一调配的方法,保证每个教授一间、两个副教授一间、三个讲师一间,基本解决了教师的办公空间难题,改变了以前老师缺乏办公场所、难以与学生交流的情况,明显改善了老师们的教学科研条件。

  (3) 在学院办学条件及财力有限的情况下,积极向学校争取资源,并拨出专款,将南校区原资讯管理系约340平方米改造为城市规划系的3个绘图室,在珠海校区建设300平方米的城市规划专业绘图与模型制作室、280平方米的水力学实验室。学院集中160万元的“985”项目经费在珠海校区重点建设华南滨海水循环综合试验基地,为教师以及研究生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一个很好的研究平台。学院还利用“985”项目经费一次性购买300多万元的外文图书。上述实验室和平台等的建设,有效地促进学院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并为未来学院科研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进一步提升办公室效率,行政干部、实验室人员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

  作为高校的办公室人员,必须通过端正学习态度,不断学习,提高效率,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面对办公室工作事务杂、任务重的工作性质,做到“眼勤、嘴勤、手勤、腿勤”。努力做到更好的为广大教师、学生服务,使办公更加便捷化、服务更加人性化、管理更加科学化。树立办公室的良好形象,进而充分发挥办公室综合管理、服务协调的职能作用。为了促进教育与管理工作的沟通协调和更好的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学院自筹经费为各系配备了秘书,便于信息及时地传递给每位老师,并为每位老师建立完整的教师档案。

  学院坚持教学和科研永远是第一位,学院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和科研,无论是行政干部还是实验室人员,都紧紧围遶学院的这一中心工作,想方设法为教学科研争取资源,改善教学科研条件。行政人员从事的是辅助性的工作,行政工作必须从属于教学和科研工作、是服务于它,这是职业的要求。

  二、完善制度,深化改革,加强交流,促进公平公正和谐

  在学校及学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全院上下深入学习十七大报告精神,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巩固、深化、提高、发展”八字方针,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积极完善制度,深化改革,为教学科研营造良好的氛围。

  1、建立和完善机构,成立学术委员会、聘任委员会等组织。

  为了保证学院在学术科研、人才引进龢民主监督等方面的公正、公平、公开,学院逐步建立并完善了一系列的机构,如学术委员会、聘任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双代会等。这些机构的建立与完善,对于凝聚我院师资力量、公平公开公正的教师队伍培养、培育我院学术科研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更好地为本科教学、研究生教学、科研管理提供保障

  学院成立之初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在过去七年中每项制度得到了落实,为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不断的修改与完善各项制度。学院制度的完善,有效地激励、引导教师专心专意地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其中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更是极大的促进了本科教学。通过制度建设,使得学院的各项资源及实验室、办公用房等得以公平合理的分配,使得学院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得以正常运转,形成了干群一心,效率明显提高。

  除了学院党政联席会议议事制度、财务制度、政务公开等一系列的制度外,在教师聘任方面,学院更是严格执行制定的人事聘任制度,尤其是建立并完善教师职称评定“一票否决制”、统一资源分配、教学质量保障等老师们特别关心的制度。

  为使教学工作管理有章可循,并符合学院的学科特点和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学院制定了《本科教学工作管理细则》、《教学督导员工作细则》、《本科生导师制暂行规定》、《班主任工作细则》等一系列本科教学及相关管理的规章制度,通过这些规章制度规范了教学工作,保证了学院教学工作及其管理的顺利进行。

  制定和实施了《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复试録取办法》、《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关于博士生授予学位发表学术论文的说明》、《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管理补充细则》、《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关于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奬惩规定》和《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研究生奬助金评定方法(细则)》等,通过这些制度规范研究生培养的管理,激励研究生的学习与研究,从而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奠定十分有益的基础。

  学院为了鼓励发表高水平论文,还设立了地理学创新基金,保继刚院长带头捐助10万元,董玉祥副院长捐助8万元,周春山副院长捐助5万元,还有很多老师也表示要捐助。为用好创新基金,学院制定了《科研创新基金科技论文奬励办法》,奬励每年在国内外高档次学术期刊上正式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的教师,仅2008年一年就发放科技论文奬励金10.5万元。这些制度与规章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引导教师注重科研尤其是纵向科研项目、重要期刊学术论文,引导学院科研上档次、上水平、促影响,较好地促进了学院的科研工作的发展。

  3、国内外学术交流频繁,积极与国际接轨。学术交流是高校教学科研中非常重要的学术活动。几年来,我院学术交流日渐活跃。2003年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 2 次,2004年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 4次。特别是,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度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在我校隆重举行,这是中国地理学界的一次学术盛会。该次会议的成功举行对我校地理科学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2005年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 4次,2006年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 3次。2006年6月在广州广东国际大酒店举行的“亚洲发展中国家的水科学与水资源管理”国际会议,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日本以及香港等32个国家和地区共340人与会,是水科学界的一次盛会。会后由陈晓宏等主编出版了《国际水文科学协会红皮书IAHS Publ》 第319期(EI源刊)。该次会议的成功举行对我校水科学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我院还承办了“国际地理联合会(IGU)跟踪明日的城市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GIS理论与方法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和“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在2007年7月举办“遗产与旅游”国际研讨会。

  由中山大学、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和中国海外地理信息科学协会(CPGIS)联合主办的第16届“国际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大会暨GIS与城市环境会议”,于2008年6月28日至29日在广州华泰宾馆举行。此外,学院与德国以科隆大学为主的国际合作起步并全面展开。2005年我院与德国科隆大学地理系签订了全面合作的备忘録。先后开展了教授学术互访、学生跨国实习(德国学生来中国和中国学生赴德国各2次,中国学生赴加拿大1次)、合作学术研究等交流工作。

  4、不断加强党建工作

  院党委始终围遶学校、学院中心工作,抓好党的自身建设和师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后勤保障等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为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和学院全面、快速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1)抓好思想和组织建设,提高党员政治素质,夯实党建工作基础

  党委中心组和全体党员组织开展了学习贯彻落实十六大和十七大会议精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在理论学习中,院党委按照学校党委要求和布置,制定学习计划,选定学习内容,结合学院工作,注重实际效果,通过有计划、分步骤的学习教育活动,使全院党员提高了思想理论水平,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在学院改革和发展中发挥自己的模范带头作用。

  院党委成立以来,一直把支部的组织建设放在党建工作的重要位置,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按照学校党委要求,我们建立了5个教工党支部(其中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4个,旅游学院1个),在学生中则建立了22个党支部(其中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17个,旅游学院5个),基本上做到了本科生低年级按照年级建立支部,高年级按班级建立支部,研究生按照专业和班级建立支部。

  为了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学院党委每年进行一次全体学生党支部干部培训会议,还专门安排每个党支部每学期五百元的活动经费,争创最佳党日活动。教工党支部则根据学科特点,积极主动地开展各项活动,如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第一党支部连续几年开展“红色之旅”活动,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党支部、水资源与环境系等教工党支部等还多次到珠海看望学生。自2005年以来,我院涌现出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2005年院党委被评为先进党委,2007年教工第 2支部(城市与区域规划系)被评为学校先进党支部,董玉祥等12位教师和学生党员被评为学校优秀党员,2005年刘祖发老师被评为优秀党支部书记。

  (2)抓好作风建设和廉正建设

  院党委领导班子成员认真学习中央和省委、学校党委有关改进工作作风和党风廉正建设的文件精神,每年组织党员参加纪律教育月活动,严格要求自己,改进工作作风,真正做到了正直做人、乾净做事。几年来,学院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无论是在招生、基建、设备采购等方面,还是在教师职称聘任、学生评优评奬等方面,都没有出现过营私舞弊、贪赃枉法现象。在全院形成了党委和行政密切配合、领导与群众相互支持、学生和老师彼此融洽的和谐氛围。

  3、不断扩大民主参政议政和群众监督制度

  2002年12月成立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分工会,现有会员101人,下设4个工会小组。工会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院党委大力支持工会,认真落实工会的职能、职权,引导全院的教职工参与学院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的积极性,结合学院的工作,在体制上,分工会主席参加学院的党政联席会议和院务会议,参与学院的议事与决策;在工作内容上,通过召开“双代会”促进院务公开、落实民主监督,使广大教职工合法的民主权利得到保障。2003年6月顺利召开第一届双代会,审议并通过了《议事决策制度》、《全面推进院务公开工作的意见》、《本科教学管理细则》等制度;2004年在院党委的领导下,分工会积极组织教职工认真讨论教师的聘任条例,及时向学校教代会和人事部门反映教职工的修改意见,使得学院的教师聘任工作顺利开展。2005年学校实行管理人员及实验室人员聘任制,在党委及聘任委员会的领导下,较顺利地实现了各岗位的竞争上岗。在工作开展期间,广大教职工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民主决策、民主管理龢民主监督得到落实,学院的改革也得到广大教职工的理解、支持和配合,而广大教职工也从中增强了依法参与学院管理的能力。在教代会前期对学校试行的改革方案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广泛征求意见,不断修改完善,保证实施效果。2008年10月在珠海召开的学院双代会上,学院对未来教学、科研等的发展等都进行

  了认真讨论,并进一步修改完善了本科教学工作管理细则、本科生导师制暂行规定、关于研究生及进修生经费管理办法、研究生奬助金评定方法等管理办法。

  5、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围遶保证教学和学生培养质量这一核心工作采取一系列教学质量监控措施。

  (1)本科生方面:首先,一直坚持学生评教,对教学工作起到了明显的监督和促进作用。其次继续实行教学督导员督导,对全院本科教学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再次,通过“三个一”工程的实施,院系领导直接参与本科教学质量的检查工作,本科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2005学年第二学期学校网上评教结果,学院课程教学评分必修课最高达到全校的第三名,选修课最高达到全校的第四名。2006学年第一学期教学质量评分最高评分达98分,95分以上占到20%,90分以上达60%。

  (2)研究生方面:继续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围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创新能力培养以及加强和规范管理开展了相关工作。

  2005年学院新增加了海岸海洋地理学硕、博士点,2007年增加了城市与区域规划专业硕士点。在招生方面,严格按照学校研招办的规定,规范化和信息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做到了公开和公平。考试命题、考题保密、阅卷、复试、録取、复查等各个环节都更加规范、严格;学位研究生生源状况明显改善。自2005年以来每年年均招收博士、硕士生120人。

  根据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以及培养类型的变化,学院各个专业根据学科发展以及现实的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了各个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在培养方案的修订中,依据学科自身特色与优势,参考国内外著名大学相关专业的培养方案,以保证和提高培养质量为目标,以强调学科前沿、重视专业基础、注重方法和技术的培养与训练为基本导向,在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设置中,按照加强学科基础课程,奠定学科基础;开设学科前沿课程,提倡研究创新;规范和完善实践课程,强化技能培养;适当增加选修课程,突出学科特色等思路,进行了学院内各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博士生培养方面,特别是人文地理学专业,为了保证培养质量,学院严格把握开题关,对于准备不够充分的学生不予开题。学院严格把握时间进度,实行学生定期汇报,教师定期沟通。幷且随时根据培养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及时解决。制订博士生发表论文的有关规定,重点抓博士论文的质量,博士论文送审继续实行“双盲”, 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科研,多出文章,学院每年拿出3~4万元进行奬励。

  三、创新观念,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大发展

   1、按照现代大学理念办学

  在近期学校发展战略规划中,明确了我校的总体发展战略目标是:“立足广东,面向全国,放眼世界,按照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办学思路,力争到2024年建校100周年时,把我校建设成为居于国内一流大学前列,具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大学。”黄达人校长更是反复强调了“大学是一个学术共同体”、“教授就是大学”、“善待学生”三点。学院面对经济全球化日益加速、大学教育任务日益加重的形势,立足现状,弘思通远,明确科研主要发展方向。实行专业差异发展战略;通过机构整合凝聚人心;通过制度建设引导发展;依托人才引进建设梯队;重点突破提升科研水平,并积极进行学科平台建设,奠定科研持续发展基础。

  2、不断加强文化建设,领导学院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研究生会和凝炬基金会等组织,取得了显着成绩

  以人为本,促进师生个人全面发展,是院党委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委始终坚持把尊重教师、关爱学生作为宗旨,热忱服务全体师生,解决广大党员群众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成长成才,促进他们良好发展。

  (1)为丰富教职工的业余生活,院工会组织开展了大量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每年组织一次的教职工暑期旅游,秋季或春季郊游活动。积极组织教工参加学校各种活动,取得了良好成绩。2005年在首届国标编队舞比赛中获得最佳表演奬。2006年10月份参加“中山大学第四届师生合唱、舞蹈比赛”并荣获二等奬,11月份组织教工参加“中山大学游泳比赛”,两位老师分别夺得100米自由泳和50米仰泳、蛙泳第一名的佳绩。12月份学院工会荣获校工会颁发的“最佳文体活动组织奬”;2007年12月份我分工会被中山大学工会授予先进职工小家荣誉称号,6位老师获校工会表彰。2007年5月份组队参加中山大学2007年教职工乒乓球团体赛获团体第三名,11月份参加中山大学2007年“迎奥运全民健身广播操比赛”获三等奬。2008年参加中山大学“阳光体育与奥运同行”春季环校长跑获最佳风尚奬。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和谐校园、和谐学院的建设。

  (2)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学生工作取得佳绩

  学院成立以来,我院学生工作取得了良好成绩。较之成立以前,学风逐渐好转,违纪明显减少,优秀学生个人和集体不断涌现。我院涌现出“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一个、全省优良学风标兵班两个、全省五四红旗团支部一个等先进集体,获得全国、全省表彰或奬励的个人十多人。2005年以来,我院每年均有一个学校优良学风标兵班,2007年04级经济地理被评为全省优良学风标兵班;院学生会( 04年、 07年)、研究生会( 06年)被评为全校先进分会;院团委( 06年)被评为学校优秀团委,学院学生工作情况总体保持稳定,没有出现学生意外受伤、死亡事件。

   (3)2003年,由学院党委和行政领导班子倡议并率先捐款成立了两个基金会。

  一个是关爱教师尤其是离退休教师的“爱心基金会”,一个是资助贫困学生的“凝炬基金会”。据不完全统计,学院成立五年多来,院党委为学院建立“爱心基金会”、“凝炬基金会”共获捐款共57220元,而广大党员同学、教师更是踊跃捐款多达数万元。“爱心基金会”共筹资41320元,资助4名教职工和1名贫困本科学生共13000元。“凝炬基金会”已经筹集捐款近15万元,资助学生300多人次,基本解决我院贫困生的生活、学习困难。 我们倡导的“团结全体之爱心,相互帮助;传递奉献之精神,回报社会”的“凝炬”宗旨,在高校乃至在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受到学校领导的表彰,也受到新闻媒体的关注和热烈宣传,《新华网》、《信息时报》、《新快报》等都有详细报导。

  3、关注学生,以学生为本

  (1)坚持教学为先理念,保证本科教学工作。学院坚持“本科教学是大学老师的立足之本,大学里没有任何事情比本科教学更重要”。注重本科教学工作在学院的基础地位,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通过一系列管理手段和措施,在人、财、物各方面保证本科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想方设法争取支持,积极改善教学条件,通过设立实习基地,改善各专业实验室条件,较好地满足了教学及实验教学的需要。

  (2)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积极支持教师申请教学项目。在每次的专业教学计划编制中,对各专业的课程体系提出了拓宽基础、加强应用、注重方法的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积极支持和鼓励教师申请学校的教学研究项目,取得了较突出的教学研究成果。学院于2005年主编出版第一本教学研究论文集,发表论文约50篇;“探索地理学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项目获得广东省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奬;“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被评为广东省高校精品课程。2006年有四本教材入选“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3门课程进入学校第二批本科双语教学课程建设项目立项,城市规划专业学生获实践活动二等奬。

  (3)人才培养特色

  宽基础:专业以理科为基础,逐渐发展为理科、工科、文科相结合的多样化专业。

  地理学在学科分类上属于理科,地理学专业是理科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是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研究人文现象;城市规划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是工科专业。基于此,专业训练必须多学科交叉、渗透和综合,培养基础宽广深厚人才。

  重实践、强应用:室内与室外相结合:地理学的一个特点就是野外考察与规划实践。每一个专业都有野外考察或者规划实践锻炼。学院组织了甘肃河西走廊考察、德国考察、瑞士考察,获益匪浅。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学生直接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使理论知识适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这方面事例甚多,既使教师科研任务得以顺利完成,也锻炼和提高学生科研能力。

  国际化的视野:2005年9月,由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薛德升、周素红、袁媛3位老师,德国科隆大学地理系Diterich Soyez教授,Christian Schulz博士带领的中山大学15位本科生和研究生赴德国进行综合实习,以城市地理学、区域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为主题,考察了柏林、波恩、科隆、沃尔夫斯堡、多特蒙德等城市和莱茵-鲁尔区域。仅2006年,我院就有8名本科毕业生到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哈佛大学、MIT等国际著名大学攻读研究生。2008年9月起,学院与德国科隆大学地理系双方联合申请的DAAD机构合作项目(institutional cooperation program)开始启动,2008及2009学年度,共有4名教师与数十名学生赴德国参加互换培养。通过这些对外教学交流,使师生开阔眼界,增广见闻,拓宽交流网络,效益非常明显。这种国际性教学交流活动,现正进一步扩展和深入,其效果当可预期。

  回首过去的七年,尽管学院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未来的路还很长,学院力争在如下几个方面做出更大努力:

  (1)在学科建设上,争取把我院地理学一级学科建设成国家重点学科;继续多方筹集资金,使“中山大学地理学创新发展基金”更好地支持学科创新;(2)在科研上,应进一步凝炼研究方向,集中研究力量,争取将”广东省城市化与环境演变空间信息实验室”成功申报为广东省重点实验室;整合学科优势,进一步加强承担国家重大或重点项目、杰出青年基金等纵向课题的能力;加大横向合作,力争承担更大的有显示度的研究项目,扩大学院的影响力;在研究成果、获奬方面,应有新的突破;(3)在人才建设上,要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4)在教学上,要在促进通识教育、强化低年级学生专业基础、完善一年级实现导师制、三年级结束时确定毕业论文导师等方面,做出进一步的突破,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职业精神,加强本科教学;(5)在学生培养上,应努力提高学生培养水平,改变部分硕士论文水平下滑的局面,特别关注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力争实现百篇优秀博士论文零的突破。

  (张元勋 刘祖发 游燕)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