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专家书评 >> 详细内容

文汇读书周报:20年后我们怎么阅读

http://www.CRNTT.com 2006-11-08 03:51:54 五谷


  《文汇读书周报》一千期的时候,笔者曾写过一篇短文《愿做职业读书人》,寄望《文汇读书周报》到二千期、三千期、五千期乃至更长的时候,依然是“读书爱好者、尤其是青年同志”的园地。在纪念《文汇读书周报》创刊二十周年的时候,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二十年后,我们怎么阅读? 

  不是杞人忧天。近二十年来,科学技术的进步,让人类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思维方式、行方式包括书写方式、阅读方式、沟通方式都发生了令上一代人瞠目的转变,而且这种变化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快越滚越大。今年五月,笔者曾与一位至友到杭州探望冀老人,米寿高龄的诗人正在用笔记本电脑在写作,他说,八年前就用电脑了,“为了活络活络手指。”老人说得很平淡,但给我的冲击不亚于读了一份科技发展白皮书。八年前,1997 年,全国的网民是63万,上网计算机近30万台,而到今年六月底,网民总数已达到1.03 亿人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8.4%。上网计算机4560 万台(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十六次报告),报告还公布了这样一些有趣的数据:18岁至50岁的网民占了80%;每周平均上网4.2天,共14小时;上网主要目的为获取信息的占37.8%,为学习与浏览知识的占10.4% 牷而在获取信息中,83%的网民是指获取新闻。这就是说有近5000 万人(1.05 亿人×(37.8% +10.4%)经常或者完全在线阅读。按照这样的发展速度,十年以后、二十路年以后,有多少人,五亿?十亿?会经常或者完全在线阅读! 

  加拿大学者阿尔维托·曼古埃尔在《阅读史》(吴昌杰译,商务印书馆2002 年5月第一版)中叙述说:“1984 年,叙利亚的特尔布拉克发现了两小块稍带长方形的泥刻板写块,其制造年代应可推至公元前4000 年”,它们是“现今所知人类最古老的书写例证之一”。曼古埃尔描述道:“早期的美索不达米亚的刻字板通常是方形的,但有时候是长方形的泥板,接近三英寸宽,可以舒服地握在手中。一本书由数片此种刻字板组成,存放在皮革袋子或盒子里,好让阅读者可以依预先决定的顺序一片片拿出来看。” 

  而法国学者、历史学博士和社会科学国家博士弗雷德里克·巴比耶在《书籍的历史》(刘阳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年1月版)中则说:“在古典文明中,书籍只是指狭义的卷轴”,“卷轴起初是用成堆的纸莎草(塞浦路斯纸莎草,尼罗河谷地的一种植物)制成……纸莎草纸距今5000 年前在埃及就被使用,并在公元前300年在罗马使用”。书中提出,现代形态的书籍形成于16世纪,巴比耶说,“在16世纪初,印刷书最终摆脱了手写书的具体形式的束缚”。他认为这完全得益于中国的四大发明——纸和印刷术。但他又指出,“为什么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没有得到深度发展”,“在中国,从长远角度来看,那些能够拓宽书市的条件没有被集中利用,只有扩大书市才能维持生产的机械化。官僚主义和中国社会凝固的特点阻挡了书籍体系的发展。” 

  《书籍的历史》写成于2000 年,巴比耶描述了书籍的新的形态:电子书。“帕罗-阿尔托和哈佛(麻省理工学院)实验室曾致力于发明一本电子书,现已开始商业化。它看上去就像电视屏幕,或者就像一本普通书,只不过书页是一些没有任何字符的塑料。读者使用磁盘、芯片或通过电信网络发送数据或程序,根据个人需要处理屏幕或书页上的文章:小型化技术使一张面积仅有2.5平方厘米的磁盘可容纳340兆相当于300本普通图书的信息量”,“电子书的使用前景是可喜的: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处理文章,利用微处理器,可以十分方便地存储并使用大量文章”。而1997 年问世的《阅读史》也提到,“英国的牛津典籍档案馆也将重要的希腊及拉丁作家作品及一些其他种语文的经典之作制成电子书。”据新华社7月17日报导,日本发明瞭一种电子纸,宽5.7厘米,长7.6厘米,厚仅0.8毫米,薄薄的一片就是显示屏! 

  7月8日,首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在北京开幕,新闻出版总署署长石宗源说,“近年来我国电子书市场规模增长迅速,截止到今年4月,我国电子书籍销售总册数达到850万册,电子书出版总量已达到14.8 万种,居全球第一位。目前我国数字

图书馆已超过1000 家,55%的省级图书馆开始使用电子书。” 

  “阅读有其历史”。人类曾经历了“石书”时期、“竹(简)书”时期、“帛书”时期,现正经历“纸书”时期。五年以后、十年以后、二十年以后,我们是否会进入电子书时期?藉助于各式各样的阅读器——手机、PDA、种种尚未发明的电子产品——外形可以制造得像现在的报纸杂志书本那样,也可以很另类,藉助于网络——有线或无线的,读者可以随心所欲地订阅(下载)想要阅读的报纸杂志(当然要付费),今天看这份,明天读那份,甚至可以为自己——通过搜索引擎、版面制作软件、打印设备——编辑“印刷”一份个性化的、只属于自己的报纸杂志。出版社不再是印刷销售一本本纸质图书,而是生产一个个数据“文本”。读书人到传统书店或网上书店购买这些想要阅读的内容——存储在磁盘、光盘或其他介质内的数据文本,导入阅读器里阅读,或者是直接通过网络向出版社购买(下载)“书本”。当然,如果想要纸质的书籍,可以通过高速

打印机单独印刷装订一本,出版社不必再担心库存增加,纸张的需求会大大减少,如此则树木有幸,环境有幸,人类有福。未来的图书馆大概不再是书架林立,而是一座有着海量存储的数据库了。 

  对于伴随着电脑、网络、手机成长的一代,习惯于无纸阅读而远离纸质出版物已是不争的事实。二十年后,我们怎么阅读?传统的媒体业、出版业准备了吗?欧洲的手写羊皮书早已成为古董,中国的宣纸线装书近七八十年来也已是收藏功能大于阅读功能,今天的纸质书籍,几十年后会不会是装饰功能大于阅读功能牵 

  没有了油墨的香味,没有了翻书时的沙沙声,还算阅读吗? 

  当然是阅读!只是我们不习惯而已。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